宣笔制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名将蒙恬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宣城市一带),见山中兔肥毫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毫,以竹为管制笔,世称“蒙恬笔”。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元九年,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称秦笔为宣笔。

宣笔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为毫,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六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

2008年6月7日,宣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笔历史

文房四宝之首的宣笔,其制作技艺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笔原产地为我市宣州区和泾县,以选毫精良、制作精密而著称,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四德之美的独特风格。自唐、宋以来,宣笔以其厚重的底蕴和独有的魅力,一直备受刘海粟、李可染、吴作人、陈大羽等历代著名书画大师和文人墨客的赞誉。

宣笔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据唐代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地区,见此地兔肥毛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豪,以竹为管制笔,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毛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记载“蒙恬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皇九年(589),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秦笔为宣笔。

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有兔毛,还有羊毛、狸毛、狼毛等,笔身装饰也十分考究。魏晋时期,宣笔制作基本传承汉制风格。唐代是宣笔发展的鼎盛时期,宣州一举而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并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作为“贡品”献奉朝廷。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紫毫笔》称赞:“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尤其唐代宣州制笔名家诸葛氏、陈氏二族的制笔技艺,更是名扬神州,世谓珍品,争相求购。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宣州制笔世家诸葛氏所创制的“无心散卓笔”,有“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梅圣俞语),“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欧阳修语)之美誉。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朝廷偏安,宣笔技工四处逃难,宣笔制作一度衰落。直到明清时期,宣笔技艺才逐渐恢复生产,重新得到广泛传播。

宣城境内“崇山箐密,林木古茂”,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竹种资源、优良的兽类毛料为制作传统宣笔奠定了独特的自然优势,为宣笔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而纯正的原材料来源,从而确保了中国传统宣笔的卓越品质。

点击查看本项目相关商品


上一篇:【传统技艺】雕漆技艺(甘肃省天水市 国家级)

下一篇:【手工技艺】制扇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