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擀毡制作工艺




威宁县擀毡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凉山和半凉山的牧区。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县境四周多山谷,中部以平坝为主,被称为高山上的平原,最高海拔为2879.6米,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的高寒山区。擀毡工艺主要传承在雪山、龙街、大街、兔街、云贵、石门、黑土河等乡镇。

擀毡工艺在威宁县境内流传已久,在明清时期比较兴旺发达,当时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毡帮。毡匠成为当时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毡制品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品,在20世纪六十年代,毡制品在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披毡、垫毡、毡帽等。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毡制品较少,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

擀毡使用的原料为羊毛,工具有竹帘、竹弓、模板、水瓢、木钩、量具、晾架、压板、长绳等。制作工序主要有洗羊、晒羊、剪毛、弹毛、喷水、擀毛、喷水、定型、擀毡等程序。 主要制品有:垫毡,状为长方形,根据需要,擀制大小。披毡,形状略呈梯形,上窄下宽,用白色羊毛制成,用于野外防寒、防雨。背毡,即背具、作背小孩之用,形为正方形。

擀毡工艺工序虽然简单,但要求工序细腻,原料加工到成品经过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原料加工大都晾干,制作全凭经验掌握。制品结实、防潮、防湿、经久耐用。擀毡制品羊毛毡为高寒地区人们喜爱的防潮防湿御寒用品。擀毡工艺凝结当地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记录了威宁地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特殊历史文化,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擀毡技艺全靠师徒传承,只要热爱此行业的人都可以传授。兔街乡工匠李兴文传承的李氏擀毡工艺已有十余代。解放前夕,由于战争的原因,擀毡行业逐渐衰弱,威宁只有凉山部分地区还在进行少量的羊毛毡加工,广泛的传承方式逐步走向家传。擀毡制品工艺落后,经济效益低,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人已不愿使用,多数工匠也不愿从事此行业,擀毡工匠越来越少。据普查,威宁县现存的只有兔街的十余家工匠,濒临失传。


上一篇:【传统技艺】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工艺(贵州苗岭)省级

下一篇:【网站信息】外研非遗网为传承人开通知识产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