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技艺】 砂锅居全猪席制作技艺(市级)
2017-03-04 15:25
砂锅居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座落在西城缸瓦市大街路东乾隆皇帝第一子――定亲王府邸的更房近旁。现址是西四南大街60号。
在北京老字号商铺的历史上,砂锅居有一段令人费解的“经营一怪”。“自开业始,直到民国年间,一直是半日营业,到中午12时,就摘幌子、卷门帘,停止营业。”故而至今流传“砂锅居买卖———过午不候”的歇后语。
早年砂锅居经营半日摘幌子停业,一是因为味美而人们趋之若鹜;再就是为保证质量,得用砂锅把头天晚上宰杀的百十斤重的京东鞭猪,拾掇干净后,连夜煮、靠,次日一早正好熟透,8时开门,一上午准光。因而“西城缸瓦市有白肉馆,日以一豕飨客,不涉它味,逾午则闭门矣”。
砂锅居的半日“经营一怪”的现象,一直到1937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因“砂锅居”风味独特,名气很响,所以日伪常在此吃喝请客。他们才不管你什么“过午不候”呢!经常是下午和晚间来此吃喝,店主慑于日伪的淫威,不得不改变多年的经营习惯,实行了全天营业。从此,砂锅居中午不摘幌子,增添了晚餐。
砂锅居1952年把大砂锅改为小砂锅后,增添了小砂锅炖煮的白肉、三白等,并开始有了炒菜。
砂锅居在百年间的经营中,经过多次的翻建装修,环境典雅豪华,太师椅、条形案、八仙桌及餐、桌椅都是以花梨木原料雕刻制作。所用瓷器都是仿大清乾隆年间的黄万寿,北京风味的菜肴与宫廷装修风格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北京饮食文化特色。
砂锅居擅长烧、扒、靠、白煮。砂锅居靠大砂锅创业,以白煮肉出名。著名书法家蒋之先生还挥毫题写:“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这幅字现在一并成为百年老店砂锅居的镇店之宝。
砂锅居以全猪席而闻名,采用烧、扒、靠、白煮烹饪技法、将普通原料加工制作出风味独特的菜肴。如白肉片、烩肝肠、烧下水、爆三样、炸肥肠等24件、64件烧碟及砂锅白肉、三白、下水等,再配以水晶肘、盘丝饼、小豆凉糕等小吃、面点。
上几道在沙锅居品尝到的菜品以飨同好。
水晶肘子是山东菜当中凉菜的代表作,以猪肘子白煮,加煮好的肉皮冻,晾凉后放入冰箱凝固定形,切成薄片,再浇入调料(生抽、味精、花椒油、醋、蒜未)。要说这道菜并不稀罕,北京的山东馆子都有,但沙锅居的水晶肘获得了原商业部的“金鼎奖”,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口味咸鲜、蒜香、微麻,口感软嫩,色泽晶莹剔透,味道确实不同凡响。
罗汉肚也是山东馆子里的传统凉菜,以猪肉馅灌入大肚,中间可以加入甜豌豆、甜玉米、香菇等,最后煮熟切片。和水晶肘子不同,罗汉肚更多吃的是原味,吃的是猪肉的鲜美。罗汉肚、水晶肘这类菜,都是费工费火,吃的是手艺。比如水晶肘子,光是水晶(肉皮冻)就要敖5-6个小时,现在一般的馆子一是不爱做,二也是做不好。这是沙锅居的罗汉肚。
芥末墩,这是老北京非常传统的一道凉菜。白菜切段过水烫,再用芥末粉和白糖腌渍,入口脆嫩爽甜,芥末的辛辣直串鼻子。
在山东馆子里,有一道著名的烧菜,这就是九转大肠。肥肠套叠切段,烧制而成。所谓九转,表示烧制功夫的繁复。入口酸甜苦辣咸,酸是醋,为了去腥;甜是白糖提鲜;苦是因为其中有一味重要的调料--砂仁,目的是去除肥肠的异味;辣是胡椒粉,也是去腥提香,咸是主味,也是这道菜最基本、最重要的调味。这道菜入口酥糯甜香,满口生香。
在传统的全猪席当中,还有一些现在很少见的炸菜,比如炸银肺、炸猪心、炸紫盖。猪肺为了达到雪白的效果,得连续冲洗好几天,费事费力,所以称为”炸银肺“。现在店家的服务对象比过去要广泛得多,人数也远远超过从前,为一个肺占用这么长的时间已不现实,沙锅居采用猪肺煮熟拍干粉再炸的办法,口感还是保持了传统的味道,外酥里嫩。这个菜得到了轻工业出版社资深的美食编辑袁老师的夸奖,建议店家对外正式销售。
炸肺这个菜菜单上是没有的,如果是熟客,价格是20元,确实便宜。如果从吃手艺、吃文化的角度,这个菜应该和九转大肠一个价49元。
这几年沙锅居的菜品逐步向宫廷菜、国宴菜看齐,国宴狮子头就是这么一道菜。传统狮子头是淮扬名菜,讲究肥七瘦三,根据不同季节再加以调整,配以清甜的马蹄碎。沙锅居改用雪梨有得有失,就清甜的口味胜过马蹄,但脆嫩的口感不如马蹄。
沙锅白肉是沙锅居的看家菜,确实精彩。大块白肉煮熟切薄片,底下是店里自己腌渍的酸菜,添香解腻,配以高汤和小料,就着圆梦烧饼,味道不要太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