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统音乐】津门法鼓(国家级)
2017-03-06 13:24
津门法鼓包括(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
挂甲寺庆音法鼓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成立于雍正九年(1731年),以明崇祯后妃娘娘所赐半副銮驾(即仪仗)予挂甲寺,挂甲寺人于清雍正年间凭此銮驾成立了庆音法鼓老会,距今已300多年。她是一个既有精美道具,又有高超的表演技巧,优美的舞蹈动作的法鼓老会。老会初为民间文法鼓,后于嘉庆六年(1801年)传入武法鼓,加入飞铙、飞钹,技艺代代相传。
銮驾由日月龙风扇,九曲黄罗伞,轮 、螺、伞 、盖、金瓜、斧、朝天蹬、花、罐、鱼、长、蝠、元、扇、庆、茹、艾、方、软对、硬对、高照等器物组成一堂,统称銮驾。
法鼓有五种打击乐器:铛子 、络子、钹 、铙、鼓 。有乐谱曲套数十种,目前常用的有集合队员的乐谱,开场乐谱,改点乐谱等,大量曲套有对联、桥头、瘸腿、锈球、连珠炮、双桥 、老河西等。最独特的是五套隔一套,变化多样,优美动听,有韵遐迩。
该老会经常在年节和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中出会表演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历经三百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老会銮驾资助维修幸存至今。近年来,在区政府、街办事处领导的支持下 ,老会踵事增华重放光彩。2005年,挂甲寺街被命名为“天津市民间艺术之乡。”
杨家庄永音法鼓会
法鼓是天津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原是一种佛教法器的名称,鼓形体积较大,鼓面蒙江豚皮。传说首倡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天津西头大觉庵的一位和尚,距今有300年左右 ,他将佛教里的音乐 ,剔出宗教因素 ,创造了一些鼓牌子,传教于附近的村庄,建立法鼓会,在年节喜庆日出会表演。相传天津法鼓的极盛时期是上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全市有法鼓会90多个(不包括天津郊县的法鼓会)。
永音法鼓会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的杨家庄。永音法鼓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永音法鼓出会 ,表现的是太子出游的盛况场面 ,一般情况下出会的人数在40人左右 ,一行中分“文场”、“武场”。文场挑担(主要肩挑茶炊、龙梢、点心箱、衣饰箱等十余挑),轻柔慢步、起伏有序、款款而行 ,武场(主要使用大鼓、钹、铙等乐器)表演节奏紧凑、情绪激昂、气氛爆裂。
文场器具和装饰大多是玻璃镶嵌,饰有彩绘 、镂花浮雕等图案,雕刻精致。各种道具、器械、装饰都是成双、成对、成套。行会仪式:会标开路,子旗护卫,门旗前导,纛旗殿后,九龙灯昂首其间;设摆则对称排列,层次分明,整齐有序;如在夜晚 ,灯火通亮,更具神奇魅力 。武场钹、铙等乐器在法鼓曲牌、曲谱的伴奏下 ,上下翻飞,左右开弓,缠头裹脑,海底捞月。打击乐器演奏的有:富贵图、阴阳鱼、对联、四时如意、八卦图、绣球等六种曲牌。
“永音法鼓”是天津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增进乡情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刘园“祥音法鼓会”
刘园祥音法鼓会建于清道光年间,参加清末历届民间盛会 ,原为庙中“ 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前面是仪仗队,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的起居用品的编队,包括两面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后面是鼓、钹、铙、镲、铛锒、大图、九莲灯等。有40人拿着手旗维持程序,还有30个少年扛着凳子,供表演者击打长曲时使用。
此会服装道具保留完好,祥音法鼓原有十套歌谱,现保留五套。在旧历年的正月,由各花会的会头协商,进行以庆丰收,贺新年为主题的有礼节的互拜,然
后在每年的三月三娘娘出巡之日,数道花会云集北仓,祥音法鼓在皇会中是随驾会 ,所以安排在娘娘的宝辇左右,设摆并表演,在花会表演时,祥音法鼓独一无二的彩灯群 ,亮丽地展示在群众面前,形成以彩灯组成长龙的壮丽景观。
刘园祥音法鼓会气势磅礴、壮观,最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它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存 ,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传授下延续至今,使传统艺术为现代社会服务 ,并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1951年天津市举行民间花会展演中取得优胜奖,1986年获津沽花会大赛二等奖,90年代后多次参加市电台、电视台录像及庆祝活动。
为此在这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中,列为天津市北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代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