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提起王德昌,不得不先说说辽砚。辽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有着上千年历史。1978年邓小平同志出访日本时,带去了四方辽砚,作为馈赠礼物,被日本友人称作是中国的“国宝”,小平同志高兴地说:“辽砚是中日友好的特殊使者。”1998年初,在沉睡于瓦房店市地下五六百年的一处明代古墓中藏有两方装饰精美的龙凤砚,据专家考证为辽砚。揭开砚盖,那砚池中的墨汁居然还可以濡湿笔尖,令人惊叹。辽砚独产于中国辽宁本溪,其特有的地质地貌经上亿年演变,形成了褐石红和青石绿两种奇石,即紫云石和青云石,此石制成的砚素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的奇绝特点,其养墨之功,为群砚之首。当年张学良将军与其启蒙老师白永祯和赞辽砚的绝句为:“关东山里奇宝开,蓝天红霞凝石才。能工巧匠雕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

    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奥委会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举办“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在辽宁“祥云小屋”中的展台上,参观的人们发现了两方颜色沉著,造型古朴,雕刻手法细腻而奇特的石砚,这两方青铜砚的名字叫“古韵吉祥砚”和“龙纹青铜爵砚”。两方青铜砚一现身,立即引起了来自北京及全国的治砚家和收藏家们的极大兴趣和热切关注。开展几天来,不断有来访者找到这两方石砚的作者,有的请他签名留念,有的向他请教雕刻技艺,有的与他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青铜砚到底是何物?砚中到底藏有多少文化底蕴?为什么能够一现身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前不久,笔者带着和大家一样的疑问采访了这两方青铜砚的作者,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辽砚的第四代传承人王德昌。

    有着一副翩翩的学者风度的王德昌,艺名阿昌。他四十多岁年纪,中等身材,初次接触他就给人一种谦虚、平易近人的感觉。打小就喜欢绘画和书法的阿昌,在1985年走进了光怪陆离的治砚世界。同年,阿昌受单位的委派师从辽砚大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辽砚传承人袁斌老先生。起初,袁老并没看好阿昌,他指着一方很普通的砚对阿昌说:“你要是能在五年内做出这个砚,就很不错了。”阿昌听了师傅这话,心中暗暗较劲。从那之后,每天晚上大家下班都走光了,车间里只留下阿昌一个人在鼓捣那块砚。事后一天,师傅不经意地从工具箱里翻出了阿昌做的那块砚,以为是自己做的,但想了好半天,也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做的,就在车间里挨个询问,一位知情的工人笑答:“师傅,这哪是你做的砚啊?是你刚刚收的徒弟阿昌做的嘛。”袁斌听了这话,一时惊呆了,掂着那块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想起几天前自己对阿昌的话,心里不由得暗暗佩服阿昌,口中喃喃说道:“这小伙子行!”

    阿昌治砚不仅有灵性,作品也总是不同凡响,这是业内人士对他的一致评价。即使是相同传统题材的创作作品,阿昌也能够在吸收前辈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连他最初的习作,如“龙凤呈祥砚”、“二龙戏珠砚”、“教子升天砚”等数十件作品也都被人收藏了。走进治砚世界没几年,阿昌就不再满足于娟秀、典雅的龙凤题材了,他的目光开始从传统的辽砚题材移开,探入更深邃、更浩瀚的中国历史中,去搜寻更加厚重的题材。一块毫无思想、毫无蕴含的冷石,怎么能够在治砚家的手里变得那么奇绝、那么有份量呢?这一直是阿昌苦思冥想的问题。

    1987年,阿昌在千寻万觅中找到了《陈瑞友刻砚艺术》这本书。当他翻开第一页时,就再也不能罢手了。陈瑞友先生是海派治砚的创始人,他的治砚刀工流畅、简洁明快、巧夺天工,可以说每一块都是艺术珍品。阿昌对他的艺术崇拜得五体投地。因为陈瑞友的字是“介”,阿昌便也取了一个字,叫“慕介”。

    青铜器在四千年前,经过夏、商、周几个朝代的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典型象征。那时,青铜器的造型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了。一开始,青铜器的造型主要应用在军事和祭祀上。后来才被应用于礼器、乐器、车马、生活器皿、建筑的装饰上。才思敏捷的阿昌相信自己的感觉,他执著地认为,辽砚应该在青铜题材的开掘上有所建树。于是,他毅然地把目光定位在了青铜器上。为了游刃有余地开掘和表现青铜器这个题材,阿昌在学习青铜器知识的同时,也开始用一定精力学习大篆书法。阿昌懂得艺术需要广采博收的道理,为此,他专程跑到鞍山去买有关青铜器方面的书籍。有趣的是,当他把那本厚厚的青铜器书籍拿到手时,光顾着高兴了,交了钱便往回赶。到了车站才发现这是上、下两集的套装书,而他只拿了其中的一册。他一面笑自己心太急,一面抬脚往书店赶去。到了书店,那店员已经把下册包装好了,等着他去取呢。

    有道是厚积而薄发,蕴藏了很多年的制作青铜砚的想法,终于在1998年变成了现实。阿昌将十几年治砚技艺的积累与辽砚的刀法、海派的刀法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并大胆地舍弃了传统的龙凤题材,专心地运作起青铜题材了。这时,他的大篆书法已经具有了一定水平,使他驾驭青铜题材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阿昌第一次尝试的作品是一件器型扁钟,名为“龙纹至尊砚”。在这端砚上,阿昌将篆刻手法运用其中,篆刻本身所具有的金石味及青铜器的古朴雅致融汇一体,相得益彰地突显了辽砚崭新的品位和韵致。为了寻求各路方家的批评,接受业内更严格的检验,他毅然决定把这件作品拿到北京,送到了人称“中国古砚收藏第一人”的袁家宪老先生面前,请他给自己的作品点评、打分。当袁家宪老先生接过阿昌的作品时,目光立刻深邃起来。显然,那目光是被一种奇异的发现激发出来的。老人感叹间,给阿昌即兴题了一副联,那联写道:“收喧嚣盛气,静繁闹之心。”联中的勉励之意让阿昌感动不已,他深深领悟到联中的寓意——宁静而致远,浮躁和追求名利,是搞不好艺术的。

    2003年,著名的中美文化使者陈香梅女士为了捐助一所小学特地赶到了本溪,并在市外事办人员的陪同下特地去拜访阿昌。当陈香梅女士出现在阿昌面前时,阿昌惊喜得连话都说不连贯了,一个小小治砚的,能受到这么大的名人造访,他怎么能不激动呢?但,他还一时弄不清陈香梅女士是怎么发现自己的作品的。市外事办人员见阿昌有些尴尬,便将陈香梅女士的来由说了一遍。原来,陈香梅女士听说这里是辽砚故乡,便特地驱车来到了街头的一家辽砚店,一走近柜台,她便被一方名为“饕餮砚”的作品吸引住了,问清了价格后丝毫也没犹豫就买下了这方砚。但,陈香梅老人并没就此满足,她期待地对店主说:“能不能请治砚的先生为这方砚铭文留念?”店主一听,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啊,立刻操起电话将陈香梅女士的愿望告诉了阿昌,这才成就了阿昌能亲眼见一见这个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陈香梅女士并为其铭文留念的愿望。陈香梅女士拿到“陈氏香梅先生雅存惠藏”铭文的“饕餮砚”后,才满意地离去。望着陈香梅女士远去的背影,阿昌心里感慨万千,艺术之妙在于精啊!

    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一心沉迷在治砚世界的阿昌,却毫不知情。一次,他偶然从朋友那里才得知自己没被列为传承人。他急了,名份是小事,治砚技术的传承可是大事。于是,他找到了市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后,工作人员特地带着阿昌找到袁斌进行核实,袁斌一见阿昌,高兴地一拍桌子说:“阿昌才是我最好的徒弟啊!”说罢,又祥细地向工作人员介绍了阿昌拜自己为师的事实经过,证明阿昌确实具有传承人的资格,这样,阿昌才得以被正式确定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辽砚第四代传承人。

    去年,阿昌的作品走进了奥运“中国故事”文化展示区的“祥云小屋”。今年,深圳藏砚名人沉石出版的《文房精粹》一书又将他的作品收入其中。他的青铜砚在业界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几年来,他先后加入了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北方八省工艺美术家协会,并被聘为治砚工艺大家。进入21世纪后,也就是阿昌从事治砚艺术的第20个年头。阿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收了四个徒弟。在他的调教下,四个徒弟一个比一个出色。阿昌高兴地对笔者说:“我这几个徒弟的作品质量,大有越过我的趋势啊!长江后浪推前浪。看着他们成长和进步,我的心安慰极了。今后,我还要收更多的徒弟,把青铜砚治砚技术更好地传下去。”

    阿昌治砚,眼中有砚,胸中有砚,他一直在追求着超凡的艺术境界,他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有深邃思想的艺术家,一个始终独立思考着的艺术家,在漫步于独属于自己的治砚世界里时,应该大胆地把自己的无限创意挥洒其中。”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问阿昌以后还有什么新创意,阿昌讳莫如深地笑了笑说:“我这个人,挺低调的。创意不成熟,我是不会大张旗鼓地说出来的。”是的,阿昌是个公认的实干家,二十几年来,他踏踏实实、一声不响地做,以至于在阿昌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时,很多与他同时入行的人都惊诧不已。

    辽砚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辽砚在本溪热了起来,涌现出很多新的经营者。如今,辽砚成了本溪市的一张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名片。但,因为受制作工艺的限制,辽砚的生产很难规模化。尽管这样,阿昌却一直坚信:辽砚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个宝贵遗产中蕴藏着的价值是无限的,无论生活多么清贫,自己对辽砚的信念如同铸在青铜器上一样坚实,不可动摇!


上一篇:【传统戏曲】凌源皮影(辽宁朝阳)传承人:刘景春

下一篇:【传统美术】庄河剪纸(辽宁庄河)传承人:韩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