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韩月琴,一个富有东方女性的谦和及贤淑的女人,一个面相温和、慈爱的母亲,一个操着浓重本地口音、说话时慢声细语的女人。初见她时,没觉得她有什么太特殊之处。走在大街上,她很快就会被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认识她并深深地了解了她时,我便肯定地说:她,绝不平凡,不平凡在于她的剪纸艺术,不平凡在于她剪纸艺术的无限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不平凡在于她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用她的纤手慧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平凡在于她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她所无限憧憬的剪纸世界中,而丝毫也不在乎金钱的回报……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我是带着这种崇敬,采访她、写她的。可以说,在写她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


韩家小女巧上巧


    庄河,美丽如浴女。一年365天,而这里蜿蜒着365条河,座落着365个村庄,这一串数字让人顿时揣上了一串美丽的费解——世间真的是有太多美丽的巧合啊。韩月琴就出生在这个被誉为“辽南小桂林”的冰峪沟。好多人断定,韩月琴剪纸作品中的意象之美与她出生地的美丽与神奇不无关系。我太赞同这个观点了。

    庄河是剪纸之乡,民间剪纸源远流长,群众基础也十分广泛。这里每每赶上逢年过节,或是雨雪天不用下地干活的时候,那些老奶奶、大姨大婶们,就会呆在家里拿起剪刀,用白纸、大红纸剪出活灵活现的动物、人物和各式各样、仪态万千的窗花。

    一个艺术家的诞生,肯定有足够滋养她的那片沃土。

    韩月琴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民间艺术气息十分浓郁的家庭中,她的父亲解放前是个教书先生,她的娘家是开缸窑的,太姥爷、姥爷都擅长绘画和书法。因为烧窑需要点缀些花卉虫鸟,她的姥姥能画各种花卉动物等图案,也工于剪纸、刺绣。她的姨姥更是巧得远近闻名,连县里的刺绣作坊也要上门来,请她做“样子”。她的母亲手工做得特别好,像剪鞋样、剪枕花、做荷包等手工都十分出色,是当地出了名的好手。这些,无疑都是韩月琴剪纸艺术的“培养基”。韩月琴家里有姐妹七个,她在七姐妹中排行老六。那时,韩家七姐妹个个心灵手巧的名声就已经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擅长书法、绘画、剪纸的姐妹们,因此赢得了庄河“七仙女”的雅号。老六韩月琴,和姐姐、小妹一样,从小就喜爱这些,但韩月琴对剪纸却是情有独钟。她十几岁时,姐姐们都已经个个是成手了。小月琴虽然跃跃欲试,但,纸是需要用钱买的,妈妈和姐姐们舍不得让她“练手”,那些好纸当然常常轮不到她使用。那时,家里剪子不够用,可只要韩月琴要使,姐姐们就都让着她,因为韩月琴一用不到剪子就会急得悄悄躲在一旁掉眼泪。姐姐们可不忍心,只好让着她。母亲也纳闷,这孩子咋就这么怪,一去姥姥家时好吃的东西她不稀罕,却总会偷偷揣回一些姥姥的剪纸。一遇到部队上有年节聚会时,韩月琴就出动了,在那些庆典活动结束后,韩月琴就捡起那些散落的五颜六色的纸片,像宝贝一样藏起来,因为那是又好用又好看的剪纸材料啊!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剪出的作品已经成为同学们你抢我夺的宝贝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月琴已经到了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剪纸却不能放下的痴迷程度。在所有学科里,月琴最喜欢的就是美术课。因为,一上美术课她就可以把老师讲的东西和自己的剪纸联系起来,她的美术课作业,不仅经常得满分,还总受到老师的表扬。韩月琴的悟性好,这是公认的。知女不过母,月琴的母亲就肯定地说她一定能有出息。

    韩月琴的剪纸艺术日渐精进和成熟,也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认可和赞誉。用一句歇后语说那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可韩月琴却始终谦虚地表示:“父老乡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无数剪纸艺人才是使我剪纸艺术走向成功的恩师。”庄河民间有很多技艺出众的剪纸老艺人,别人丝毫也不理会他们的存在,可韩月琴却十分上心。哪乡哪村,都有谁会剪纸,她能够如数家珍,像孙淑芳、李愿兰、姜玲、刘淑英等。

    韩月琴十几岁时,她的剪纸作品就已不局限于单纯的模仿了。一些动物成了她盯梢、追逐的对象。为了把动物剪得更加逼真、传神,她把自家的鸡鸭鹅狗追得满院子乱飞乱跳,那场面真叫人忍俊不禁。生活中,那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东西,总能够进入韩月琴的视野,并融在她的艺术创作思维中,如花草蜓蝶、蘑菇松塔、小鱼小蟹、小贝小虾。


艺术是需要用心的

    韩月琴深知自己不善言谈,表达能力差,没受过专门的培训,不适合当教师。但命运却偏偏和她作对,初中毕业后,韩月琴被安排到大连中山区昆明小学担美术教师,一心当画家、当作家的韩月琴思想上受到了很大打击。

    然而,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拥戴和喜爱,使她安下心来并能够胜任教师工作了。她发现做美术教师不仅不会影响她的剪纸爱好,反而能够得到大量实践机会。在美术课上,她教学生们剪很简单的团花、拉花和一些吉祥物,她教得起劲,学生们学得认真。大家都说,最喜欢上的就是韩老师的美术课。一次,课外辅导员送给她一幅剪纸,剪纸的名字是《热爱和平》,图案是一个小女孩手上捧着一只和平鸽。韩月琴灵机一动,不消几分钟时间,便剪出一幅农家女孩喂羊的作品,并起名为《热爱劳动》。辅导员见了,十分高兴,并鼓励她给报社投稿。打这时起,韩月琴才知道,自己的剪纸也是创作,也可以发表。

    “天有不测之风云”。1962年,恰逢压缩城市人口的“精简下放”,韩月琴回乡务了农。其他被下放的同志情绪很低落,可韩月琴却暗自高兴,因为她可以一边务农一边搞剪纸了。可是,教师这个行当仿佛和她结了缘,没多久,村小学的美术教师休产假,韩月琴又被安排去做了代课老师。仅仅半年的时间,因为韩月琴教得好,就和学生们处出了深厚的感情。休产假的老师上班后,韩月琴短暂的代课老师工作便结束了。离开学校那天,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地将她送出好远,好多同学难过地哭了。

    1963年,韩月琴幸运地考上了旅大师范学校美术班。尽管仅仅是中专,但,这也足以让有段教师经历并对教师这一行产生感情的韩月琴兴奋不已了。来到学校后,韩月琴是一把剪纸好手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大家纷纷传言:“庄河来了个会剪纸的,可厉害了。”在学校的春节联欢会上,她的老师满怀兴趣地问:“韩月琴,听说你会剪纸,而且剪得十分好,剪几幅给我好不好?”韩月琴不假思索地说:“可以啊。”说罢,从自己的包里掏出纸和剪子略一沉思,就动起手来。有道是成竹在胸,不消几分钟,一幅剪纸作品就剪好了。老师惊讶极了,嘴里喃喃地说:“好好,真好!太好了!记住,剪纸将来会有大用处!”老师的鼓励和肯定,让韩月琴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用心,用心,否则自己的作品就会淹没在剪纸的海洋里,她时刻这样提醒自己。


爱情缘剪纸,技艺得升华

    1967年,韩月琴毕业后再一次被分配回庄河农村任教。有人说,她回乡任教是人生的定数,是剪纸艺术的幸运,如果她不回庄河,韩月琴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是一个安心于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好女人。庄河这个剪纸之乡对她的薰染和影响可能就此结束。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回乡后不久,韩月琴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经常参加县文化馆活动并出落得秀雅端庄的韩月琴映入了一个青年的眼帘,他就是县文化馆的王玉良。王玉良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长得潇洒俊逸,一派学者风范。

    韩月琴择偶标准是,不是大学生不嫁,不是志同道合者不允。这些,王玉良一条都不差。两个人相互倾慕,你恩我爱的,当然婚事谈得顺风顺水。而决定这门亲事的最关键之处,还是韩月琴剪纸艺术对王玉良的震撼,并让他深深地折服了。韩月琴的学历不高,知识面窄,文化素质相对低些。要成为艺术家,这也是很大的缺憾。而与王玉良结缘,恰恰最圆满地弥补了这个缺憾。他们俩结缘谁不说是天造之合。在生活上,王玉良对韩月琴百般呵护,悉心照料,知冷知热。在创作上,王玉良能给予妻子以最浅近易懂的启发和点评。人们发现,自从两个人结成伉俪后,韩月琴的作品题材更为广泛,主题更为深刻了。退休后,王玉良彻底把自己变成老伴的“跟包”,自费陪着老伴参加全国各地的剪纸活动,简直到了如影随形的程度。以至于凡是大活动,顺着韩月琴不时飘去的目光,肯定会发现一个俊逸而儒雅的老人一声不响地在一旁站脚助威。他以一个文化思想者的角度为韩月琴把握着剪纸艺术的走向、进程。偏了,他会笑嘻嘻地予以开导、纠正。成功了,他会悄悄地在一旁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特殊的幸福。王玉良成了妻子朴实的民间剪纸艺术理论的提纯者、概括者、诠释者。几年来,他先后撰写了《中国剪纸的十大特征》、《中国剪纸的出路和对策》、《神奇的中国吉祥剪纸》等多篇论文,并发表在《中国剪纸艺术报》上,还获得过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届剪纸展论文金奖。

    韩月琴想写一篇论文,当她把刚刚冒出的想法讲给王玉良,王玉良便满口应承说,我替你拉个纲,几天后,已经半成型的稿子就拿出来了。夫妻俩热热火火的一顿侃,这篇题为《大连剪纸艺术节策划方案》便诞生了,还荣获了大连市文化活动创意大赛三等奖。从辅助妻子剪纸到成为一个剪纸艺术理论学者,王玉良也完成了一次可贵的人生升华。而他的人生升华,也从根本上将妻子从一个普通剪纸爱好者推向了剪纸艺术家的行列。如今,韩月琴给学生们讲起剪纸,已经是成竹在胸、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了,时不时还可以引经据典,讲出一套语惊四座的理论。老俩口凭着对剪纸艺术的共同信念,一个搞剪纸作品,另一个作艺术评论。那样一种配合,怎一个默契了得!


艺术永远属于锲而不舍的人

    1996年,韩月琴从教学岗位上退休了,她很超然地说,终于可以踏实地剪纸了。韩月琴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参加区文化馆的剪纸活动。1997年,在大连市举办的民间剪纸展上,韩月琴的参展作品荣获一等奖;2006年,韩月琴获得“辽宁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在丈夫的支持下,韩月琴把更多精力都放在了采风上,她背起装着剪子、红纸的小背兜,走遍了庄河的沟沟岔岔、渔村海滩,人们随时可以看到她与剪纸的好友们切磋技艺、交换作品的身影。一次,她听说荷花山乡有一个叫孙淑英的老人花鸟剪得很漂亮,就不远几十里的山路去拜访这位老人。当她疲惫地赶到老人家的时候,恰好老人到十多里外的女儿家串门去了。韩月琴不容分说,又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她的女儿家,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交上了朋友。后来,孙淑英老人在市里的一次剪纸大赛里得了奖,但大赛没设奖金,韩月琴便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了200块钱当做大赛奖金送给了她。以后,每逢年节,韩月琴都会带着礼物去看孙淑英老人。即便韩月琴一家搬进了大连后,她也时常回到庄河,去看望那些剪纸的好友,同他们交流技艺,向他们虚心求教。因此,她的作品和人格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高度认可。应该说,此时的韩月琴已经是公认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了。可她仍然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治学态度,她深知“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纯朴的民风、多彩的生活,才是永远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韩月琴创作丰收,名声斐然。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沈阳举办,她创作了十几幅作品,获得了金奖;2007年,韩月琴荣获了辽宁省“十大金剪刀”的光荣称号,并当选为辽宁省剪纸学会副会长;2008年,她荣获了“东北风”全国剪纸大赛“金剪刀”奖。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切的关注,纷纷撰文对她的剪纸艺术加以肯定和评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赵光明先生评价说:“韩女士的剪纸,每一幅作品都立足于民风民俗,色彩艳丽,喜庆吉祥,从本质上说,她始终没有脱离母体,是一位原生态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中国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主任张树贤说:“韩月琴不仅是一位精品意识很强的剪纸艺术家,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段宝林说:“韩月琴的剪纸之所以动人,令人叫绝、爱不释手,就是因为其中有丰富的美感——强烈的、深厚的、崇高的、新颖的美感。”

    虽然搞了近五十年的剪纸,韩月琴丝毫不感觉疲惫。一种神圣的责任心在激励鼓舞着她,“一定要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是她朴实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担任庄河剪纸学会会长后,年过六旬的韩月琴,成了一个脚不沾地的大忙人。她参与组织了七届庄河市剪纸大赛。担任大连市剪纸学会副会长和大连市中心学生剪纸分会会长后,为了使大连市的剪纸活动更加有声有色,她更是加班加点、废寝忘食,连续参与和组织了三届大连市民剪纸大赛和剪纸展览活动。她不仅经常到乡镇街道辅导剪纸技艺,还亲自到大连市少年图书馆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为了让更多的人对剪纸艺术产生兴趣,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她把自已家族的所有亲人都动员起来了。韩氏家族共42个家庭,一百多号人,年长的83岁,年幼的仅四五岁,如今个个都有一把剪纸的好手艺。她曾组织家族内所有成员举办了一届“韩氏家族剪纸展”,活动是在庄河海边的一所大院子里进行的,展品为韩氏家族老少四代的520幅作品。展览中,观者如云,场面十分红火,不仅有记者采访,还有电视台录像。第二年,大连市政府为韩氏家族颁发了“剪纸之家”的牌匾。在韩氏剪纸之家的影响和带动下,庄河剪纸已蔚然成风,因为大家都看到剪纸这门民间艺术也是一门绝技,剪纸也可以成大艺术家,也可以受到尊重。几年来,韩月琴频频出访日本、韩国,频频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型活动,并捧回金光闪闪的奖杯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

    2009年8月,韩月琴的第一部剪纸专著《韩月琴吉祥剪纸》正式出版了。当她接到那本厚厚的漾着油墨香的书时,激动得眼睛有些湿润了,那一页页中光彩夺目的剪纸作品,是她用一生的追求精心剪出来的,其中说不尽的甘苦和荣耀并非只有她自己清楚,还有她的老伴,还有韩氏剪纸家族的每个成员,还有她的那些剪纸好友们、学生们和所有喜欢民间剪纸并支持民间剪纸事业的人们!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完美,更加令人赞叹、倾倒、痴迷的民间剪纸图景,正在她的巧手慧心中构思和剪裁!


上一篇:【传统技艺】辽砚(辽宁本溪)传承人:王德昌

下一篇:【传统美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宁锦州)传承人:杨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