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告诉我们,放弃了这个机会,就是放弃了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更不能辜负这片养育了我们的辽西大地……”

    这是笔者在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金会同志编著的《美在民间》一书中读到的一段话。这短短的几行字正是杨金会同志从2005年起带领锦州地区“非遗”保护工作者冒严寒、战酷暑、走千家、寻万户、克服重重困难,扎扎实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精神动力。

    年逾半百的杨金会文雅睿智、宽宥亲和。头上的“锦州市劳动模范”、“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的光环折射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从事了40余年文化工作的他,做过舞蹈演员,当过多个基层文化单位的领导,在市文化局做过政治处主任、艺术处处长……然而这辈子无论他做什么工作,无论地位怎样变化,他对民间草根文化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青年时期,杨金会深入基层演出,接触到剪纸、刺绣、民间故事、东北大鼓、皮影戏、二人转等不计其数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在他的记忆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以后多年里组织的剧目创作、进行的民间艺术理论研究、搜集整理的地方文化志等多项成果中都有体现。


人格的魅力,带出了一批
无私奉献的“非遗”保护工作者

    2005年,时任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的杨金会,又肩负起锦州地区“非遗”保护工作负责人的担子。此时的“申遗”工作在我国首次开展,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短短的几个月中要在广阔的空间寻找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资源,确立申报项目,还要制作文本、光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省文化厅受命归来后,有的好心人劝道:“时间这么短,工作这么复杂,出不了成绩,就别干了。”杨金会凭借对草根文化艺术的理解与热爱及多年积累的文化工作经验,敏锐地意识到“非遗”保护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千秋大业。他沉思了片刻答道:“这项工作要干,还要干好,否则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音量不大,却掷地有声,让身边所有的人为之振奋。
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多年炼就的组织领导才能,让他迅速建立起一支能打硬仗的“非遗”保护工作队伍。为了更全面、真实、科学地挖掘出锦州地区民族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地域性强、传承沿革有史料依据的项目,他聘请了锦州市民俗学专家王光、张传石等人组成了“非遗”专家组,并亲自起草锦州地区“非遗”项目普查方案,完善相关政策,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省、市专业学习、培训,与省“非遗”保护中心保持联系,协助上级组织落实“非遗”保护工作方案,调整全地区工作进度。

    在“非遗”保护工作刚刚起步时,由于地方财政经费困难,“非遗”经费迟迟不能到位,而“非遗”保护工作每动一步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他不等不靠,动员爱人多次拿出自家积蓄做“申遗”工作启动资金。他的一举一动深深地感动了每位工作人员。

    在多次的普查工作中,为了寻找先人们留下的遗迹,翻山越岭、穿越草丛是常有的事,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杨金会每次都是走在最前面,为大家探畅路、寻捷径、驱虫蛇。

    2006年初夏,杨金会在带领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深入乡村普查期间遭遇了车祸,头部受到重创,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影响锦州地区普查进度,他在住院治疗期间仍坚持听取工作汇报,组织部署、指导工作。因车祸造成的脑震荡后遗症,至今仍时常折磨着他,但他却从未因此耽误过工作。他无私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他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着“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思想品性,带动着锦州地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申报“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项目时,正值高温难耐的夏季,市“非遗”保护工作人员连续多日顶着炎炎的烈日,身背肩扛照相、摄像器材奔波于北镇、凌海、义县的田地间,医巫闾山的山脉里,用镜头、用笔、用纸记录了一份份弥足珍贵的史料。在北镇市富屯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剪纸艺人汪秀霞低矮、简陋的家中,为了完整记录下她独特的剪纸技艺,工作人员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天气里,耐住近千度的摄像灯2个小时的灼烤,完成了录像的全过程。之后,大家相互看着被汗水浸透的样子一笑了事,谁都没有一句怨言。

    由于经费不足,锦州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普查从未拿过一分钱的补助。各县(市)区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每天骑单车百余里,挨乡挨村进行普查。因为有杨金会的榜样作用,这支“非遗”普查队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按照上级的要求,在锦州各县(市)区的乡、村、屯、社区普查中,搜集线索1325个,重点项目180个,编辑印制锦州地区普查资料汇编67册,收集实物3522件,走访传承人1372人。为锦州申报38项市级“非遗”名录、16项省级名录、7项国家级名录。这一项项充满泥土芳香、独具地域特色的活态文化在得到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也为锦州地区的社会稳定、扩大再就业、拉动内需、促进本地经济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增进了市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意识,是锦州地区“非遗”保护工作领头雁杨金会的又一项重要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文化局的领导下,他先后组织策划了四次“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其中市领导带头的万人签名活动,大型“非遗”项目保护广场演出,由他主讲的“肩负历史重任,守护精神家园”的讲座,在市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锦州电视台《新闻聚焦》、《城市话题》、《沟通》、《城市一线》等栏目的电视访谈中,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抢救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形象风趣、深入浅出的讲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每年组织举办的2-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市民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珍宝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加自觉。如今社区里的大妈都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有多少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她们如数家珍。


雪中送炭,让传承人感受到党的温暖

    “非遗”保护工作的传承保护环节是工作中的重点。对来自民间传承人有着深厚感情的杨金会以一颗善良、质朴的心向传承人传递着党的关怀与温暖。几年来,他深入走访传承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传习情况多达数十次。

    2005年,杨金会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镇汪秀霞的家中搜集素材,看到她家贫困的生活后,在此后的几年中只要有机会去北镇,他总要给汪家带去粮、油、应季的衣服等生活日用品。锦州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上级拨发的生活补贴锦州总是在第一时间送到每位传承人的手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接到补助后激动地说:“我一个地道的农民,会剪剪纸,党就给我了这么高的荣誉,每年还能得到政府的补助,我一定要把剪纸技艺传给后人们,以此来回报国家的关怀。”

    锦州采取了对市级各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管理的方法,受到省审计部门的肯定和表扬。为了扶持皮影艺术,杨金会多次拨出资金购置原材料,增添皮影设备。义县经费困难,“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王占国外出普查没有必要设备,杨金会先后拨款几千余元为他购置相机和报销车费。

    为了给锦州地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空间,进而得到有效的利用,杨金会通过各种途径为传承人创造机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锦州满族刺绣的传承人夏丽云带着她的作品与技艺走进了“祥云小屋”;2007年杭州民间艺人节、2009年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每年一届的锦州古玩文化节中都有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汪秀霞的身影和作品;汪秀霞、赵志国、皮影艺术传承人赵忠义、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张波还走上了大学的讲台……实实在在的收获,让传承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锦州地区的传承人们更是把杨金会当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学术著作问世,填补历史空白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高峰,站在时代的前列,它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性,善于思考、总结与归纳的杨金会认识到从历史、艺术、科学的角度用文字拯救辽西大地正在逐渐消亡的文明与文化,填补历史的空白,是一个“非遗”保护工作领头人更重要的责任。他支持并带头与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几年来他先后有《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俗》等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他编著的《美在民间》已出版,与市民俗学家王光、省民俗学专家夏秋共同编撰的《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卷》也已出版在即。在《辽宁日报》、《锦州日报》、《神州民俗》、《民间文化论坛》等报刊杂志中发表了多篇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文章。目前已有《大山的神灵》、《神山医巫闾》、《黑土泥香》、《艺无止境苦追求》等一批锦州市“非遗”保护丛书相继问世。

    几年来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省文化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度肯定,在全省兄弟市中更占有一席位置,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甘于奉献的“非遗”保护工作的青年专业人才在老一辈专家的扶持下正日趋成熟,多个“非遗”项目在得到保护传承基础上也为锦州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成就都凝聚着辽西大地草根文化的守护人杨金会的心血与汗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金会案头那厚厚的文件堆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他对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为宏伟的展望和期盼!


上一篇:【传统美术】庄河剪纸(辽宁庄河)传承人:韩月琴

下一篇:【传统美术】岫岩玉雕(辽宁岫岩)传承人:李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