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方便食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蒙古人。据史书记载,食用炒米,早在汉代时就已出现。宋末元初,由于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蒙古人便广泛地食用炒米。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远征期间,炒米成为将士随身携带的主要军粮。

炒米,蒙古语称:“蒙古勒巴达”,意为“蒙古米”。它是糜子经煮、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即把散糜子收拾干净,(即带着皮儿的原粮),放入锅内加些水,点火闷至八成熟。之后,再倒入已加热的锅里搅拌煸炒。待热气冒尽,发胀的米粒稍稍复原后,即可出锅,用筛子将细沙和糜子分离开来。这样把煸炒好的糜子冷却之后,铺展在石碾上研磨两、三遍,米和糠皮完全分离之后,再用簸箕将糠皮簸出,所留的黄灿灿的米粒即为炒米。炒米,因制作方法稍异,又分为脆炒米和硬炒米。

炒米香、甜、酥,脆,味美耐饥,吃法简便。蒙古人吃炒米,讲究与奶茶并用,多种食物搭配。可放上黄油、奶皮、奶酪、红糖等,甜酸适中;也可放入手扒肉等,香咸可口;即使干嚼,也是越嚼越香,很有滋味。

炒米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牧民们出牧、行猎,炒米是必备的食品。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同胞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因此,有“要暖穿皮子,要饱吃糜子”之说。,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现在,炒米也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普遍食用的食品。闻名遐迩的新庙炒米风味独特,味香醇美,在过去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曾养育过开展抗日斗争的八路军将士们。现在,新庙有许多加工炒米小型作坊,炒米制作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庙炒米”已作为品牌声名远扬。

2009年,伊金霍洛旗申报的炒米加工技艺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美术】灯彩(上海灯彩)(上海市 国家级)

下一篇:【内蒙古·传统技艺】柳条编织制作技艺(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