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传统技艺】乌珠穆沁旗马鞍具制作技艺(区级)
2017-03-09 11:54
“乌珠穆沁马鞍具制作技艺”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主要靠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乌珠穆沁马鞍制作通常用桦树为材料,具有耐用,对马背伤害小的优点。乌珠穆沁马鞍前鞍桥较高、后鞍桥较低,便于训马手套马以后坐在鞍后拉马。鞍桥边用银饰或者其他物品来修饰。在鞍座上贴两层加工好的牛皮,上面钉上银制鞍花来美化。用上好的牛皮制作鞍鞯,鞍鞯用各种银饰或者白铜修饰。马鞍两边最少有16个皮条(甘旗卡),皮条长约1750px,用于拴带猎物或者物品。乌珠穆沁马鞍整体要比其它地方的马鞍要小,加之鞍桥低,减少了骑手摔伤的危险性。
马笼头用皮条制作。长约5500px。马嚼子有一种是冬季用的铜嚼子,另一种是夏季铁嚼子。马镫用铁或铜制作而成,镫带长短可以根据骑手的身高调动。最后,用加工好的牛皮制作鞍屉,鞍屉长约3750px,宽大约1000px。为保护马背,与用毡子制成鞍屉同时使用,右边马肚绳,用马尾制成,左边的用4至6个皮条制成。马鞭子在上等的松木上用6或8个皮条编制圆形而成。刮汗板种类繁多,雕刻工艺精良,极为美观。套马杆有两节,长约5.5米。马印子用铁制作,用于给马烙印记。马绊子用三个皮条编制而成。乌珠穆沁马鞍具特点鲜明,制作细致。特别马鞍子实用美观、雕花织锦、饰物镶嵌,如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乌珠穆沁马具制作技艺表现出乌珠穆沁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智慧和对马的无比热爱。其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研究民族学和游牧文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09年,东乌珠穆沁旗申报的乌珠穆沁旗马鞍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