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国家级)
2017-08-25 11:32
【名称】: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
【项目简介】: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棍,达斡尔球棍选择根部弯曲、枝干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语中球被称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树根削磨制成;毛球用畜、兽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动,它以桦树上长出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这种运动与当代的曲棍球运动极为相似。步打球在辽代依然盛行,《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时间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达斡尔族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现在这种曲棍球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聚居区。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棍,达斡尔球棍选择根部弯曲、枝干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语中球被称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树根削磨制成;毛球用畜、兽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动,它以桦树上长出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为单位举行,比赛场地大都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无统一规定,场地两端各设一个球门,参加比赛的两队人数相等即可,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比赛规则规定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门员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脚踩踢球。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是传统曲棍运动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体育中的一项绝技,国家体委在1989年命名莫旗为“曲棍球之乡”。而今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出现了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应加以扶持,使其得到顺利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历史悠久,相传是辽代契丹人“击鞠”运动的继承和延袭。
达斡尔族把曲棍球称作“贝阔”,旧式的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称之为“朴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杏树根、柞树根削磨成圆形,毛球用动物毛团制而成。火球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以使点燃。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多在重大节日、集会,以氏族、村屯为单位进行比赛,胜者倍享殊荣。比赛场地一般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没有统一规定,两端各设一个球门,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为保证球员的安全,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赛规则,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不得用于接触球和用脚踩踢球,不得用球棍打人和绊人等。打火球的比赛是在夜间进行。
随着现代曲棍球的发展,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1975年正式成立了业余曲棍球队,在1978年至2004年间,代表自治区获6次全国冠军。有174人次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比赛,1989年国家体委命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曲棍球之乡”。
2006年,达斡尔族曲棍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