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天桥摔跤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保护单位】: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

  【项目简介】:

  根据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清廷设立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清朝被推翻后,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官跤”融入民间,统称为“掼跤”。

  20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独特的掼跤模式,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为特色。掼跤技术的练法强调三盘,技法强调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多如牛毛。其演出形式多样,量活(现挂)、灌口、“包袱”不断,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为三局两胜制,每场必满三跤。

  天桥摔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表现方式,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老一辈摔跤名家相继作古,跤坛后继乏人,加之没有固定的练功和演出场地,市场运作困难,这一古老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对它的加强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上一篇:【体育与杂技】蒙古象棋(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沙力搏尔式摔跤(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