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沙力搏尔式摔跤(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国家级)
2017-09-02 14:08
【名称】:沙力搏尔式摔跤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文化馆
【项目简介】: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是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沙力搏尔式摔跤在阿拉善盟各苏木镇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广为盛兴。
“沙力搏尔式”一词从蒙古语“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经过长期语音译化演变为“沙力搏尔”。沙力搏尔式跤各盟各苏木镇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区广为流行。
根据世代相传的“朝力布尔”系法和出土的匈奴时期的文物图案以及《江格尔英雄传》记载证明,沙力搏尔式摔跤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沙力搏尔”一词是裤子的意思。沙力搏尔式摔跤和蒙古搏克、日本相扑、自由式摔跤等好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也有它独特的地方。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相互争斗动作特性而命名的。
沙力搏尔摔跤有以下几个特点:1.沙力搏尔式摔跤是最原始的摔跤形式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在沙滩上进行的摔跤目;2.沙力搏尔式摔跤表现出了和谐、和平的一面,因为它不像其他摔跤抢抓,在双方抓好固定抓把后方可开始,所以它有较强的观赏性,对身体无伤害,服饰材料柔软;3.沙力搏尔式摔跤从出场仪式、运动员服饰、称号标志物、裁判服饰都具有独特特点,包含了更多的文化韵味。
沙力搏尔式摔跤流传了上千年,有关它的起源、规则、仪式、技巧、服装、判罚等内容,代代传承。随着游艺方式的变迁,这一遗产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忽视,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影响逐渐消失,使得这些民间的文化体育项目难以维系,加上部分民间艺人后继无人,该项目濒临失传境况。
沙力搏尔式摔跤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相互争斗动作特性而命名的,也是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沙力搏尔式摔跤在阿拉善盟各苏木镇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的地区较为盛兴。沙力搏尔式摔跤比赛前,跤手遮着盖头出场,当裁判员掀开盖头时,跤手们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沙力搏尔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乘方数,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
2008年6月7日,沙力搏尔式摔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Ⅵ-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