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尔虎长调)(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国家级)
2017-09-05 14:19
【名称】: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尔虎长调)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
【项目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 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 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 和艺术的感悟。蒙古族长调 艺术大师拉苏荣介绍,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 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历史渊源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 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
巴尔虎蒙古长调为众多的蒙古长调中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呼伦贝尔草原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等广大巴尔虎蒙古族牧民之间。巴尔虎蒙古长调用蒙古语演唱,语词较少,字少腔长,但音调曲折而悠长,音域宽广,高亢深远,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内容较丰富,既有怀念故乡、赞美家乡等内容,也有纯真爱情、抒发感情等内容,更有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党的好政策、颂扬英雄人物等内容。曲调无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充分反映出巴尔虎蒙古人宽广的胸怀、质朴爽朗而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草原辽阔无垠的气势。广大巴尔虎蒙古族牧民十分喜爱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无论男女老少,在挤奶、放牧、打草、运输等劳动中都喜欢即兴演唱蒙古长调,节假日或闲暇时,引吭高歌,自娱自乐。古老的传统民歌《辽阔的草原》《四岁的海骝马》《佳呼哎》《长颈枣红马》《褐色的雄鹰》《乌和尔图灰腾》《富饶的巴尔虎》《宝格达山森特尔》《兴安河麻雀》等久唱不衰,代代相传。
2014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申报的“巴尔虎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获得“蒙古族长调民歌(巴尔虎长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