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托勒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国家级)
2017-09-13 14:29
【名称】:托勒敖
【类别】:曲艺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
【保护单位】:尼勒克县文化馆
【项目简介】:
托勒敖,哈萨克语意为“抒怀”、“抒情诗”、“启示歌”、“宣叙调”,是一种由一人以冬布拉自行伴奏,坐着(后来有站在舞台上)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流传于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区。
托勒敖内容多为歌者或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观察而引发的抒怀,往往有情节、有故事。表演以吟唱为主,唱腔以传统民歌为基础,无固定曲调,一人自弹自唱,可即兴填词,过门速度一般偏于徐缓。托勒敖音乐在调式结构、旋律等方面与铁尔麦音乐基本相似,但其音乐的旋律更加简洁而悠扬,感情深沉。
托勒敖不仅是哈萨克民族中最早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而且对于教育、启发、感化哈萨克人民,并引导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事项做出睿智结论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托勒敖在哈萨克民族的历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表演方式:托勒敖的演唱形式较为灵活、自由。以冬不拉或其他乐器伴奏,一人自弹自唱,也可以不用乐器伴奏。演唱者可以坐唱,也可以站唱。通常会借助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辅助弹唱,但没有定的程式。
音乐特点:托勒敖的唱腔以哈萨克传统民歌为基础,没有固定的曲调,完全由演唱者自编或自选,也可以直接套用本民族的民歌,有时候还可以见到同曲异词现象。这说明托勒敖音乐已经初步具备了曲牌的性质。托勒敖音乐在调式结构、旋律等方面与铁尔麦音乐基本相似。不同的是铁尔麦音乐多为七声调式,以do为主音的五声调式见得不多。而在托勒敖音乐中则主要为以do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以la、sol为主音的调式及六声、七声调式见得不多,音域多在一个八度之内。相比而言,托勒敖音乐的旋律简洁而悠扬,感情深沉。托勒敖音乐中常见自由散板,旋律较为平直,陈述性强。但也可见节奏、节拍变化较多的托勒敖音乐。这类托勒敖主要表现复杂、激动、昂扬的情绪,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托勒敖音乐中也常见与克萨、铁尔麦音乐相同的“紧弹慢唱”的伴奏形式。一般说来,唱段开始时的过门和间奏的速度较快,歌唱的速度较慢,这是哈萨克民族以弹拨乐器冬不拉自弹自唱而形成的特点之一。但托勒敖的过门没有铁尔麦那样急促、复杂、多变,速度一般偏于中庸或徐缓。
歌词特征:托勒敖的歌词基本不分诗段,每句诗七到八个音节,韵律、押韵比较自由,也有些唱词既押头韵又押尾韵。托勒敖歌词的篇幅分短小、中等、较长三种。短者只有十余行,长的可达一千余行。歌词语言简练通俗,旋律抒情优美。有些篇幅偏长、叙事性较强的托勒敖,因为表现内容的需要也出现了节奏的变化,随着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其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
托勒敖主要流行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等国也有。
托勒敖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