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察干苏力德祭(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国家级)
2017-09-19 15:24
【名称】:察干苏力德祭
【类别】:民俗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保护单位】: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简介】:
苏力德,在蒙古语中有吉祥、崇高、和谐、团结、祥和之意。察干苏力德祭祀是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对天地宇宙的自然崇拜。
察干苏力德祭祀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保留和传承得最为完整,在这里生活的蒙古族牧民,门前大多立有苏力德形状的“赫依莫力”,每天清晨牧民们都在“赫依莫力”前焚香祈祷,这是察干苏力德文化在这一地区的集中体现。察干苏力德祭祀内容主要有天祭、星祭、火祭、日祭、月祭、季祭、年祭、过年祭、威猛大祭等。
察干苏力德祭祀是由成吉思汗的守灵人——达尔扈特部世代相传,将这一形成于13世纪的盛大仪式完整保留至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察干苏力德的起源在《蒙古秘史》和《元史寅太祖本纪》中都有记载,相传1206年,在斡难河畔,历经艰难终于一统草原的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后将察干苏力德当作国家的象征树立在金帐之外。蒙古人尚白,认为白色代表纯洁至尊至贵,察干苏力德由一柄主苏力德和八柄陪苏力德组成,因而称九斿察干苏力德,即“九斿白纛”(亦称“九斿白旗”)。察干苏力德祭坛由主旗、斿旗、代旗三部分组成。主旗顶部为山形镀金镔铁铸成,高一尺三寸,用九数(带九的数字)白公马鬃作缨,旗杆高十三尺,杆径三寸,杆身白色,主旗基座为龟形石。至今察干苏力德祭祀已经传承了800多年。
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察干苏力德祭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