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宁省朝阳市 国家级)
2017-09-19 15:40
【名称】: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类别】:民间文学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公共文化和广播电视工作服务中心
【项目简介】: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是流传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一种口头文学。明朝中期,喀喇沁部由自己的家乡贝加尔湖,逐渐游牧到锡拉木伦河以南,占据了渤海湾以西、长城以北的大片疆域。明崇祯八年(1635年)至清康熙年间,喀喇沁部先后被划分为左、中、右三旗,随着汉族的大批迁入,逐渐由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在由猎转牧、由牧而农的历史过程中,喀喇沁人民创造和丰富了具有东蒙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
早期喀左县较著名的民间故事在蒙古族聚居地区传播。随着蒙汉联姻,故事逐渐传播到蒙汉杂居地区,因此不仅有蒙古族讲述者,也有汉族讲述者、故事家,他们通过说唱的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共同丰富并繁荣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体现出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特色,既继承了草原游牧文化的传统,又吸纳了中原汉族农耕文化的精髓。目前所采录到的东蒙民间故事几乎包括了中国故事的各种类型,它以民间传承的故事、传说、神话、民歌、谚语为载体,全面地反映了定居后蒙古族人的生活。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既包括蒙古族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如对日月星辰、天体万物的信仰,对火和鹰鸟的崇拜,又包括对部落联盟时代以及前期狩猎与游牧生活的追忆,同时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内容。
讲述者使用蒙、汉两种语言,运用大量脍炙人口、具有民族特色的哲人睿语、蒙古格言、蒙古谚语,生动地描绘了喀喇沁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以其蕴藏量之大,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成为蒙古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喀喇沁及东蒙各部的蒙古族较早就定居下来,由游牧转向农耕。在由猎转牧、由牧而农的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里的民众所创造的民间文学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民间文学相比,是独树一帜的,折射着鲜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特色。
以东蒙民间故事为主要样式的口头叙事方式既承继了草原游牧文化的传统,又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营养,对定居后的农耕生活有全方位、广角度的反映,因而形成了与草原蒙古族民间文学同中有异的文化特色。东蒙民间文学既隐含有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崇拜思维观念等及对农耕前期的森林狩猎、游牧生活的追怀,同时又涌现出大量反映农耕生活的作品,传达出这一地区蒙古族民众对农耕生产的热爱与向往;它既描述了东蒙地区300年来满、蒙民族在政治、经济及婚姻等方面交往互动的历史,也对蒙、汉民族协力农耕开发辽西以及蒙、汉、满三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历史作了广角度的展现。这些口头叙事对于研究喀喇沁、土默特等东蒙各部蒙古族历史、文化,考察蒙古族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往今来,东蒙大地上始终活跃着一批在当地享有盛誉的故事家、歌手,他们为东蒙民间文学的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那些讲不尽的故事、唱不完的民歌反映出喀喇沁民间文学独有的质朴、浑厚特色,并以此向世人昭示:东蒙民间文学蕴藏量之大、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文化个性之鲜明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去,传承的谱系已难以续写,具有重要的口述史价值的东蒙民间文学正在淡出人们的记忆。尤其令人焦虑的是,当地文化部门近20年来采录下来的录音资料已开始出现消磁和失真现象,处于贫困地区的基层文化部门无计可施,东蒙民间文学真正处在严重的濒危状况,急需保护和抢救。
2006年5月20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