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唢呐艺术(丹东鼓乐)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丹东市
  【保护单位】:辽宁省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项目简介】:

  丹东鼓乐是在辽宁省丹东地区流传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的传统民间音乐,在 《安东县志·婚礼》、《凤城县志·丧葬》、《凤城县志·岁事》等丹东早年的各县县志中,均有记载。丹东鼓乐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鼓吹乐”,器乐名目繁多,曲牌更是丰富多样,是一种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多年来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丹东鼓乐简称“鼓吹乐”,亦称“鼓吹”、“吹打”等,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它长期流行于辽宁省丹东地区,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丹东鼓乐所用吹管乐器包括唢呐、管子、笙等,打击乐则包括鼓、锣、钹、碰钟等,有的鼓乐班还加入弓弦乐器和弹拨乐器。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丹东鼓乐可分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唢呐乐”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笙管乐”两大类。唢呐乐又分为喇叭乐(低音唢呐主奏)、小喳子乐(高音唢呐主奏)、三不搁(低音、高音、中音三支唢呐合奏)和咔戏等演奏形式。一些鼓乐班在唢呐、笙管主奏的演奏形式中加入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作为配乐,进一步丰富了鼓乐的表现力。 
  丹东鼓乐按曲体结构大致可分为堂吹曲、牌子曲和套曲三大类。堂吹曲也称“坐堂”,一般由引子、身子、尾子三部分构成;牌子曲比较短小,风格偏于活泼欢快,常用于喜庆场合;套曲则由若干乐曲组成,是一种大型的曲式结构。丹东鼓乐的板式包括散板、慢板、快板、水板等,代表曲牌则有《南池涝》、《金沙滩》、《前后风》等。 
  丹东鼓乐气势宏伟,热情洋溢,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辽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目前能够传承丹东鼓乐技艺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如不加大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的力度,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上一篇:【传统音乐】辽宁鼓乐(辽宁省沈阳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岫岩单鼓(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