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高跷(辽西高跷)(辽宁省锦州市 国家级)
2017-09-20 15:25
【名称】:高跷(辽西高跷)
【类别】:传统舞蹈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保护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文化发展中心
【项目简介】: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辽西高跷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辽西高跷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
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公分,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别、拧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
辽西高跷秧歌的表演队伍一般在50人以上,多则上百人。人物扮相仍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装戏曲装扮,但是已经演变为“扮戏不演戏”。表演者扮戏出的多少依条件而定,多则十几出,少则二三出。随着戏出增加,公子、包头(女角)也相应增加,但必须保持双数。无论戏出多少,公子、包头、座鼓婆、小老妈、傻柱子、老汉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角色。走阵讲究“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并形成了“二龙吐须”、“三连环”、“四面斗”、“龙摆尾”等多种花样。
辽西高跷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为家族传承,如大薛乡三屯村第一代传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传了五代;二为师徒传承,如营盘乡范屯村第一代传人朱有余(1864年出生)传了四代;三为自然传承,由于辽西高跷秧歌深受群众喜爱,许多爱好者在不断观看演出中自学成才,成为新军。
辽西高跷秧歌在清代中期已经盛行于辽西大地,是城乡祭祀、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清代后期,辽西高跷秧歌与“火神爷出巡”仪式相结合,发展至鼎盛,经过2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风格,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喜爱和广泛参与。主要分布在锦州太和区的女儿河乡、大薛乡、新民乡及周边地区。
辽西高跷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 由于辽西高跷秧歌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表演技艺特别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高高跷”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