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皮影戏(岫岩皮影戏)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保护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项目简介】:

  岫岩皮影戏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岫岩皮影延续发展在满族聚居地区,生存在满族民众之中,长期受到满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岫岩县志》记载,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岫岩地区。岫岩皮影戏经历了“独影”、“溜口影”、“翻书影”三个阶段的演变。早期的岫岩皮影戏由一人表演,称为“独影”。清同治年间,“独影”被影班代替,拿影、演唱、伴奏有了分工,但依然无影卷,演唱自由随意,称为“溜口影”。民国后,岫岩皮影戏形成了影卷,演变为“翻书影”,并形成以赵连信、赵德怀、方廷栋为首的三大皮影派系。

  岫岩皮影多以三年生小驴的驴皮为原材料,经过艺人勾描、刻制后的影人整齐光滑、造型美观、透明度好、色彩分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岫岩皮影戏根据行当不同分两种唱法:把小生、花旦、武旦的行当唱腔运用小嗓演唱,称为“唱小”;把其他的行当以大嗓演唱,称为“唱大”。岫岩早期皮影艺人都是男性,“唱大”、“唱小”均由男艺人表演,至今岫岩皮影戏仍保留了男唱小嗓的演唱风格。

  岫岩皮影戏的弦挂(演唱中的前奏)种类繁多、节奏流畅,不仅影味浓纯,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苦支挂、乐支挂、思想支挂风格突出。这三种弦挂表现力强,对于生、旦、净、末、丑的演唱,不仅在板式上保腔送韵,而且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岫岩县有影箱19副,艺人40余名;新中国成立后,有影箱30余副,艺人80余名。岫岩皮影戏有影卷60余部,多以传统剧目为主,代表剧目有《血水河》、《粉妆楼》、《罗通扫北》、《盗马关》、《正潼关》、《牧羊关》。

  岫岩皮影戏与满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吸收了满族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

  岫岩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皮影表演为“独影”形式,清代同治年间形成“溜口影”,民国后演变为“翻书影”,现在岫岩皮影戏仍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形态。 
  岫岩皮影戏唱腔音乐丰富,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演唱时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出大小两种唱法,各有固定的唱腔板式,唱词按句法结构可分为“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等几种,表演则吸收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方法,围绕剧情刻画人物。岫岩皮影戏影卷多、卷头大,内容繁复,有近百种传统剧目和二十余种现代剧目。 
  新中国成立前,岫岩有皮影19箱、从影艺人四十余名。新中国成立后,岫岩皮影戏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时全县已有皮影三十余箱、皮影艺人八十余名。目前,岫岩皮影戏严重衰落,2004年时皮影仅剩6箱,艺人也只有21名,且年龄多在60岁以上。岫岩皮影戏生存困难,传承乏人,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上一篇:【传统戏剧】海城皮影戏(辽宁省)

下一篇:【传统戏剧】皮影戏(盖州皮影戏)(辽宁省营口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