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皮影戏(盖州皮影戏)(辽宁省营口市 国家级)
2017-09-20 15:34
【名称】:皮影戏(盖州皮影戏)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盖州市
【保护单位】: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文化馆
【项目简介】:
盖州皮影戏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北方影戏中的一个主要支脉,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早期,盖州民间把演皮影戏作为一种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稼禾丰收。后来,每逢重大节日或民俗、祭祀活动,都要演皮影戏。从清康熙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盖州皮影戏虽几经沿革,但仍较多地保留了其原生态的辽南地方特色。
盖州皮影在用料上采用当年生的幼龄毛驴,活杀放血,选用上乘部位制成的影件,具有艳丽通透的特点。其雕刻工艺十分讲究,多种线条巧妙结合,齐、尖、圆、断各种刀口灵活运用,使得影人生动逼真。盖州皮影借鉴了戏曲的装饰风格,讲究场面的铺排装饰,场景、道具比较繁杂,山川日月、花鸟鱼虫、建筑车马、家具用品应有尽有。
盖州皮影戏演出时分文、武场两部分,文场为吹拉,武场为敲打。每个影班一般由五至九人组成,演出中以“拉、打、贴、拿”四人为主,“拉”是拉四胡的,负责主弦伴奏;“打”是司鼓的,指挥唱、念、做、打;“拿”是操影的,主要负责操影及演出前准备工作;“贴”是“拿”的助手,主要配合“拿”做好表演工作。伴奏乐器以盖州独创的木板四胡为主乐件。
盖州皮影的唱腔十分优美,委婉动听,主要分为影调、外调、杂牌三种。音乐具有明显的辽南地方特色,其中大悲调凄楚哀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唱词在创作上采用地方口语,念白多为乡音俚语。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盖州皮影戏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唱词、影卷,形成了一套较为完美的美学模式,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对民间美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支脉,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吉林、黑龙江一带。盖州皮影戏已于2005年被辽宁省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戏”,流传于辽宁省盖州地区的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臻于完善。盖州艺人以驴皮为原料,将之刮薄至透明的程度,用来雕刻人物,制成工艺精美、造型独特的皮影形象。
盖州皮影戏的唱腔委婉动听,明显带有辽南民歌的风味,唱词格式规范,风格自然流畅,唱、念多使用盖州当地民间土语,显示出诙谐幽默的风格。伴奏乐队文武场齐全,主奏乐器是当地自创的梧桐四胡。盖州皮影戏的脚色分生、旦、净、髯、丑几个行当,表演生动活泼,富于地方特色。
盖州皮影戏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汁原味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在民间艺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