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海城喇叭戏(辽宁省鞍山市 国家级)
2017-09-20 15:35
【名称】:海城喇叭戏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保护单位】:辽宁省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鞍山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
【项目简介】:
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周边地区,因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的牛庄一带的传统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主奏乐器唢呐又俗名“喇叭”,故习称为“海城喇叭戏”。
明末清初,海城喇叭戏初具戏曲形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盛行,喇叭戏由地秧歌进入高跷会,将跷功、手绢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演出形式。海城喇叭戏现存传统剧目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单人戏”、“二人戏”、“三小戏”几个类别,《王婆骂鸡》、《傻柱子接媳妇》、《神州会》、《锔大缸》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剧目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大多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具有通俗性、娱乐性的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海城喇叭戏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柳腔和杂腔小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城喇叭戏现有艺人已为数不多,并且都年过古稀,而这一戏剧样式大多通过口传身授方式传艺,演员多是半农半艺,这就制约了喇叭戏的传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喇叭戏的传统剧目也在大量流失。在此情势下,有必要制定措施,对处于濒危状态的海城喇叭戏进行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