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木偶戏(辽西木偶戏)(辽宁省锦州市 国家级)
2017-09-20 15:36
【名称】:木偶戏(辽西木偶戏)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保护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木偶剧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尺左右。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辽西走廊似一条超越时空的彩练,把中原汉民族文化与辽西北方民族文化连在一起。独特的地域,复合性的走廊文化,孕育了辽西自己的木偶艺术风格。
蔡大田(蔡万荣),是辽西木偶设计制作的创始人,由他设计制作的大型神话故事悬丝木偶剧《嫦娥奔月》,制作精良,堪称一绝,在省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由蔡大田亲自雕刻的《苏三起解》、《葛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由辽西黑山人张仃(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设计、蔡大田亲自雕刻的《望娘滩》即《无孽龙》、《黑风洞》,得到了张仃的高度赞誉。前“青艺”美术家张光宇设计,蔡大田雕刻的《猪八戒背媳妇》、《小放牛》等脍炙人口。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佳作都在“文革”期间付之一炬了。
辽西木偶艺术表演主要传承人关剑青,出生于1926年,系民间班社悬丝木偶艺人,代表作《平顶山》(即《三打白骨精》)。辽西木偶六代相传,承袭至今。1953年1月辽西木偶剧队一行23名队员奉中央文化部调令赴北京,从此成立了今天的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不甘寂寞的辽西木偶人,在此后的几个时期,迎着困难,几经磨难,六起五落。他们的作品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情操,是东三省的稀有剧种,同时也填补了辽宁省木偶艺术的空白。目前辽西木偶艺术又面临着危机,老一辈艺人都已是七八十岁以上的人了,传承已面临断档边缘。
作为中国三大走廊之一的辽西走廊,把中原汉文化与辽西北方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复合性的走廊文化孕育了辽西独树一帜的木偶艺术风格。
辽西木偶造型艺术是雕塑、绘画、结构装置相结合,用物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辽西木偶艺术将造型、表演、舞美以及结构装置相结合,是一种“以物象人”的特殊艺术形式,着重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思想品格。长久以来,辽西木偶艺人在造型艺术和结构装置上不断创新,由原来结构装置单一的悬丝木偶发展到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杆式木偶、人偶一体等多种类别。
辽西木偶戏以木偶造型设计、制作技艺驰名全国,尤其是木偶大师索万金(辽西木偶剧团顾问)研发出的很多工艺都是全国乃至世界首创。索万金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把捷克式单脖签改成双脖签枪把木偶命棍,非常适宜表演少女娇羞的动作,这种结构后来在全国木偶界广泛应用。他还尝试采用软体泡沫海绵做偶身,解决了木偶姿态变化所需要的软度问题,而且达到人所不及的柔美程度,利用此法成功地创作出《鳗鱼舞》、《草裙舞》、《飞天》等剧目。
近年来,辽西木偶戏多方借鉴国内外其他艺术之长,不断提高表演技巧,改进和发展舞台美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使之成为综合性艺术。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利用同色相加视觉上等于零的原理,让操纵演员身穿黑丝绒演出服,戴上黑手套,在黑色大幕前表演,打破了框式舞台的束缚,得到了观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