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上海市)
2018-03-01 15:54
上海为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产地之一,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二十世纪初,随着上海商业的日趋繁盛,民间音乐、戏曲的蓬勃发展,城隍庙大街(今方浜中路)、五马路(今广东路)、六马路(今现北海路)一带集聚了几十家乐器作坊。二三十年代,郑觐文创设的“大同乐会”邀集沪上乐器制作名师改良制造古今乐器160余种。这些名师的成就及他们培养的一代高徒,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作品为古筝、二胡、琵琶等。古筝制作在全方位的改良和创新下,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如将书法、绘画等文化元素与雕刻、骨粉和螺钿的镶嵌艺术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文化韵味;琵琶的款式也在工艺的大量应用中不断翻新,其中红木牡丹琴首琵琶在各等级琵琶中使用较多;二胡形制改进则开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刘天华,为二胡走向专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融入了大量史学、美学元素,结合了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具有突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1957年,上海民族乐器行业标准早于试行的国家行业标准出台。现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有五位国家级乐器制作高级技师,生产的民族乐器类型达1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