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间文学】徐福东渡传说(国家级)
2017-03-18 10:32
徐福东渡传说是浙江慈溪市,象山县汉族民间传说之一,起源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方士徐福求仙人不得而东渡日本的故事。
2008年6月7日,徐福东渡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福东渡传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象山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象山是徐福“入海求仙”的唯一隐居地,也是最后东渡日本的启航点,并留下了当代中国唯一的秦代徐福古迹――丹井。象山具有该民间传说产生并广泛流传的特殊地理环境。因此,徐福东渡传说是长期以来流传在象山沿海一带民众中的重要传说群。
传说秦代方士徐福,才识和胆略过人。为逃避秦朝苛政,他利用秦始皇梦寐以求长生不老的机会,上书自愿效劳,赢得秦始皇的信任,并依靠秦始皇提供的条件,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来到蓬莱山(象山县蓬莱山,古称小蓬莱、小蓬山,自清康熙年间起又称炼丹山、丹山)隐居“生聚”,后被秦始皇发觉,他沉着应变,稳住局面,率领船队星夜从蓬莱山脚——龙船津渡口入海,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大规模探险活动。
徐福东渡传说是公元前210年,秦朝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东渡,寻找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采长生不死药。因岱山自唐开元年始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列朝命名为“蓬莱乡”,素有“蓬莱仙岛”的美誉,相传当年徐福大军于宁波慈溪达蓬山启航,抵达岱山寻找长生不死药,后又东渡日本隐居。故在民间有徐福到过岱山之说,并留下了与徐福有关的种种传说。
岱山的“徐福东渡传说”,《史记》、《岱山镇志》、《康熙定海县志》、《定海厅志》、《岱山县志》等志书均有相关记载。在岱山民间,千百年来留下了“徐福三下蓬莱岛”、“蓬莱岛上的徐福种子”、“海天一览亭与徐福的传说”、“紫霞洞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在岱山境内,还留下了徐福东渡的有关建筑、雕塑等载体。清光绪年间建于东沙山嘴头的“海天一览亭”,亭子对楹上书有“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岱山最高山峰磨心山上建有徐福公祠、广场及徐福石雕像。在东沙小岭墩建有徐福祠和大型青石浮雕的徐福碑,供人们瞻仰。还有民间相传马齿苋(岱山俗称“瓜子苋”)、灵芝均为当年徐福采到的仙草等等传说。
为开拓徐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岱山县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1993年成立岱山徐福研究会,10余年来,研究会成员在县、市、省乃至全国的有关报、刊、书籍上发表了20多篇传说、论文,出版了《徐福与蓬莱仙岛》、《达蓬山与蓬莱仙岛》等专著;1999年合拍20集电视连续剧《徐福东渡传奇》,在国内外特别是日本播映受到好评;2004年7月,岱山举行首届中国(岱山)徐福东渡节暨徐福文化国际研讨会,26名来自日本、韩国的徐福文化研究专家和国内50余名学者应邀参加,岱山以徐福文化为媒介,促进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除上述举措外,还通过多种媒体和载体,大力宣传岱山的徐福文化。
徐福东渡传说,是岱山宝贵的人文资源,它为岱山提升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促进岱山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对国内徐福文化的研究和国际上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流与民间友好交往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基本特征
千百年来,这一传说以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形式口耳相传,世代流播。它的基本特征是:1、唯一性:象山所载、所留的诸徐福遗迹是该传说的其他流传地所没有的;象山是徐福东渡过程中惟一的隐居地,也是他曾选定的最后落脚点;象山还是徐福整个航程中最后的启航点。这使象山“徐福东渡传说”在整个徐福东渡传说体系中具有了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惟一性。2.独特的地域性:象山县是个“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半岛,沿海岛礁星罗棋布,岬湾相间,风光奇特。半岛四周海港、渡口密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山“徐福东渡传说”处处都体现了这种地域特色,反映了浓郁的海洋、海岛文化,具有浓烈的象山地域文化特色。3、纪实性:记载徐福东渡传说的史料和留存的历史遗迹,成了大量产生徐福东渡传说的重要载体和佐证。民间故事《丹城》、《蓬莱泉的故事》、《龙船津》等都有很强的纪实性。4、传奇性:徐福在秦朝苛政,秦始皇倒行逆施的情况下,用智慧和谋略,使秦始皇“准其所请”,并能率领庞大船队远渡重洋获得了成功,完成了东渡的历史奇迹。它给“传说”蒙上了一层神秘、传奇的色彩。5、广泛性和多样性:徐福东渡传说流传广泛。纵向看,象山从唐朝开始,其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各代都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横向看,象山半岛各地根据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史料内容,产生了许多版本不同的故事和诗文。还影响到海盐、余杭、慈溪、镇海、鄞县、舟山、台州等沿海一线。
社会价值
徐福东渡传说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徐福东渡传说表现了徐福非同寻常的组织智慧和生活智慧,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社会建设、文化交流、组织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该传说还反映了我们祖先寻求海外世界、探索海洋秘密的幻想和愿望,传递了一个抱负宏远、足智多谋、博学不穷、具有冒险精神的徐福形象,这些印刻在广大民众心里,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传说中的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徐福东渡传说的研究已演变成中日两国的文化现象,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传说”谱写了中华民族最早有组织、较大规模向海外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和推动日本社会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飞跃的文明历史。徐福开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先河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成了中日韩三国的“和平使者”,这对建立和谐的国际环境,具有启迪意义。
但是,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电视、网络和各种新式媒体的逐渐普及,使民间传说故事的口头讲述活动愈发受人冷落,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这一古老传说便失去了流传的主要载体,加之“徐福东渡传说”传承人相继离世,给口头故事传承带来了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
然而,“徐福东渡传说”永远在广大民众中流传。近几年,象山县委、政府对“徐福东渡传说”这一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和关心,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它必将对象山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