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匾额习俗(上海市)
2018-03-06 09:09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发展至明清广为应用,几乎称得上“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见匾额”。其形式可分为横匾和竖匾,材质可分为木质、石质与金属。匾身一般含有题词匾文和款识,款识中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及立匾时间,有时还有身处高位的题匾者的印章。
匾额的制作形制纷繁,包括雕刻、堆灰、泥金、榜书等,色彩丰富,装饰灵活,且能如实表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因而匾额多立于建筑物之上,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匾额的使用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惯例规制和表现形式,诸如老字号富有代表性的招牌匾、园林中与景致相映成趣的名牌匾、书斋中鞭策自勉的警句匾等等,成为了一种帝王将相与黎民百姓共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有、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存的,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习俗。
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的俊逸书法,同时还雕琢了细致精美图案系列,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维审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