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灯彩(泉州花灯)

  【类别】:传统美术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保护单位】: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简介】: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延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

  “刻纸灯”的工艺出现较晚,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花灯的所有图案全由制作者自己设计,再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刻纸灯不用骨架,全以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后来,李尧宝又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1978年,艺人蔡炳汉创作了“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现在泉州花灯的主要传承人有陈明华、李珠琴、吴祖赞、许谦慎、陈昌土、陈丽霞等。曾经一度繁盛的泉州花灯目前制作分布的区域明显缩小,从业人员锐减,花灯制作成为了一门“穷手艺”,且销售的时间性强,在此形势下,泉州花灯制作程序简化,技艺流失,急需抢救、保护。

  泉州花灯属于十大流派彩灯之一,泉州花灯是南方花灯的代表,分为彩扎灯、刻纸灯和针刺无骨灯三类。起源于唐代,造型丰富,既有传统龙凤题材,也有现代卡通形象,兼具艺术性与趣味性,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十大流派彩灯各具文化内涵与工艺特色,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民俗,又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焕发活力。例如,自贡彩灯通过国际灯展推动文化输出,而京津冀灯会则融合地域文化与热门IP,吸引年轻群体。这些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彩灯艺术的多元图景,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502110842501.jpg

微信图片_20250211084248.jpg


微信图片_20250211084250.jpg


微信图片_20250211084252.jpg




上一篇:【传统医药】侗族医药(柳州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侗族器乐(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