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三明市沙县人,1971年7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县肩头棚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jpg

沙县肩头棚亦称肩膀戏,有100多年历史,演出时,由3到5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大人根据剧情需要,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其唱腔动听,包含民间小调、打花鼓各调、南词曲调及京剧皮黄曲调,常演剧目有花鼓调《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南词《赶船》以及《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京剧折子戏。沙县肩头棚以民间戏班为传承体系,自晚清民间戏班“玉枕轩”领班连细狗首创了肩头棚后,又有“赛风韶”、“双凤韶”、“永赛乐”等戏班。肩头棚演出方式独特,是别具一格的民间传统艺术。


2.jpg

陈丽风师从沙县肩膀戏艺术团老艺人黄振。在她的努力下,沙县肩头棚的演出、传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陈丽风大胆创新,有力地提升了肩膀戏的技艺:使小演员站在大人肩上,不仅能变化手上动作,还可以变化腿动作;使原来作为底座的大人不仅只走台步,还可以自如跑、跳、翻跟斗,让肩膀戏走向了专业化道路。其代表作品有《哪吒逛海》《薛仁贵做寿》等。


2007年,在陈丽风的主导下,正式在沙县城西幼儿园挂牌“肩膀戏艺术分团”。主要负责肩膀戏编排,对小演员进行基本功的培训。八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演员,参加各类演出百余场,并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为肩头棚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上一篇:【传统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泉州市)传承人:魏贵林

下一篇:【传统美术】剪纸(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