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汉族,莆田市仙游县人,1952年10月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麟山宫皂隶舞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麟山宫皂隶舞始于清道光年间,是每年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神接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仙游县枫亭镇北部地区。


1.jpg

林炳兴1982年跟随林清为学习麟山宫皂隶舞,经过系统培训,掌握了其表演的全套动作和艺术要领。1983年即与同门师兄弟参加在麟山宫举办的元宵游灯、游神等民俗活动,表演皂隶舞。林炳兴表演的麟山宫皂隶舞,既继承了汉代的“傩舞”,又融入了莆仙戏剧表演艺术,节奏简练,动作威武,为菩萨出游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其表演包括“请牌”、“开道”和“收牌”三个部分,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左右望”、“左右摆”等,舞态美妙,令人沉醉。他表演时所用的道具也别具特色,包括红、黑、蓝、绿四个皂隶面具,正反面分别写着“进香”和“参谒”的烛台等。

2.jpg

学成以来,林炳兴每年都参加在麟山宫举办的元宵游灯、出游活动及农历四月二十六庙会等民俗活动,表演皂隶舞。他还为港、澳、台和国外同乡会“回乡请香团”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表演,并为省、市、县多家电视台录制节目,被《莆田晚报》等报刊报道,对麟山宫皂隶舞的弘扬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林炳兴为培养麟山宫皂隶舞的后继人才付出了不少心血,倾心授徒传艺,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可以登台表演。


上一篇:【传统戏剧】被单戏(江油)(绵阳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圆圆舞(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