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海东土族打夯歌(海东市)
2018-03-22 13:56
2017年,“土族打夯歌”列入青海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打夯歌即打夯号子,是一种劳动歌曲,是整个人类文化中最早产生、历史最久的艺术品种之一,打夯歌较完整地记述了劳动的过程,互助地区的打夯歌有各个民族自己的特色,各民族间多种打夯歌曲调均可互相通用。土族地区打夯歌与民族地域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紧密联系,是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过去,土族的住房均为土木结构,房屋外围是庄廓,打夯歌便是在这种劳动过程中自然产生,作为协调劳动节奏的号子一直延续了下来。打夯号子的领唱者即劳作时的指挥长,领唱的曲调大多高亢舒展,具有粗犷豪迈和呼号召唤的高原风格,气氛活跃、声调高亢嘹亮,多以汉语演唱。
互助打夯歌歌词没有固定内容,多以衬词衬句来完成旋律,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态来分析,大多打夯歌以歌唱劳动、祈福安康为主要内容,也有叙唱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民间习俗及生活内容的。演唱中要求步调一致,调动情绪,而后慢慢转入正词,正词也有很多不同内容。由领唱者领唱,一唱众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直接反映劳动者的情绪和状态。
互助县境内的威远镇、五十镇、丹麻镇、东沟乡、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五峰镇、东和乡、台子乡、塘川镇、加定镇、巴扎乡、松多乡等地都是打夯歌传唱较多的地区。土、汉、回等民族在筑土墙时唱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打夯歌,其浓郁的民族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令人称奇,更使人在震撼之余领悟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世代传唱的过程中使民歌肩负起传授劳动经验的功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农村传统的土墙普遍用混泥砖墙所替代,打夯歌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和表现的空间。目前,打夯歌仍在传唱,但是没有了劳动场所和具体得表演舞台。打夯歌的实用功能已经逐渐消失,它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