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驿灯戏起源于明末,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称为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主要流传于原苍溪县歧坪区,以白驿为中心,属于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又称“鼓乐神”。

白驿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它有板式变化的正调类唱腔体系,也有曲牌联缀的唱腔。主要伴奏乐器是胡琴、笛子、花灯锣鼓等乐器。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灯戏表演的舞蹈性很强,它吸取了民间狮舞、龙舞、牛灯和皮影、木偶表演的舞姿,特别是戏中的小丑、彩旦等,通过诙谐滑稽的舞蹈动作,把剧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无不令观众捧腹。传统的灯戏演出是晚上在农村庭院天井中进行,观众多为农村群众。演出场地中心高悬一盏异常耀眼的主灯,四角配置的艳丽的彩灯,演员们提灯、舞灯、跳灯、戏中出现的龙灯、狮灯、牛灯、或蚌壳灯,不仅是道具,还是精巧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剧中的角色。台上台下灯相辉映,演员观众交融无间,群众欢腾,蔚为壮观。

目前在白驿镇及周边地区,常年活跃着灯戏表演队,成为当地节庆或者文艺宣传活动必不可少的压轴戏。其表演技艺的普及性与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十分有利于推进民间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传统戏剧】豫剧(广元市)

下一篇:【民俗】正月十六游百病(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