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弋阳腔(上饶市)
2018-03-26 10:45
弋阳腔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产生于江西弋阳县,形成于元未明初。早在南宋未年,江西的东北地区就传入了南戏。由元入明时期,随着民间艺人的流动,南戏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流系和唱法,其中流传到弋阳的一支与当地方言土语相融合,衍生出一种新的地方腔调,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故称为“弋阳腔”。
弋阳腔产生之后,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点深受广大戏迷民众的追捧,广为传播。明初至嘉靖年间曾流向北京、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等地,是弋阳腔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入清以来,南戏四大声腔中,余姚、海盐两腔已成绝响,而弋阳、昆山两腔竞响剧坛。尤其是其高腔体系一直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艺术特征。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庙记》中说“其节以鼓,其调喧”,即言弋阳腔为锣鼓伴奏,伴有人声帮腔。明代凌蒙初在《谭曲杂荟》言,“弋阳土曲,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即充分反映了弋阳腔有格律而不为格律所限,声腔自由,随心歌唱,且可任意行腔的声腔特色。此外,弋阳腔还有加滚以及旋律少变、节奏简朴等艺术特质。“滚白”与“滚唱”并联。夹于曲牌唱腔中似念非念,似唱非唱的吟诵,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有着妙不可言艺术作用。
生在民间、活在民间的弋阳腔直接衍生了全国四十多个地方剧种,号称中国地方戏曲之祖,是我国戏曲史上影响最深的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