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上饶市)
2018-03-26 11:12
连四纸最初称“帘四”,为造纸术语,后又称为“连泗纸”,其主要品种有“连四”、“海月连”、“龙排连”、“改良连”、“大匹纸”等,“连四纸”取谐音在近代又被称为“连史纸”,寓意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历代文人给予连四纸较高评价,其声誉几与宣纸比肩。连四纸制作自然天成,全凭经验积累、手工操作、技艺传承,没有具体的理论化参数指标。铅山连四纸的生产主要分布在陈坊乡周围,武夷山脉的南、北麓崇山峻岭之间。鼎盛时期,铅山境内产连四纸的纸槽有1400余张。铅山连四纸和毗邻的福建连四纸均在铅山陈坊聚散,经陈坊纸号加工后上市,统称“陈坊连四纸”。
铅山连四纸因其质地细嫩绵密,洁白莹辉,防虫耐热,久不变色,又誉称“千年寿纸”。其历史用纸遗存极丰,凡涉及古籍书画金石拓本印谱等纸质文物的专家学者和收藏家,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鉴定铅山连四纸。历代各家族修订族谱须用连四纸中的家谱专用纸――“大匹纸”(又名画纸、冲宣、谱纸),许多著名的刻书房,如明代的汲古阁、扫叶山房等刻书均是采用连四纸印制。明版《十七史》、清版武英殿刻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书就是使用上等连四纸印制。上海商务印书馆就用连四纸影印出版了大批古籍、画谱和著名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多次派人到铅山采办连四纸,数次引起“洛阳纸贵,连纸价涨”的风潮。清代至建国初的邸报、京报、申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萃报、致格新报、双管阁画报等新闻出版业界几乎都是采用连四纸,清中期至晚清的书籍也大多采用连四纸(太史连)、晚清至民国的石印版书籍多采用“毛边连四纸”。此外字画装裱、民国邮票、茅台酒标、药材商标、药材包装、鞋样剪纸、年画彩灯等使用连四纸的地方更是不胜枚举。
2006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