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陈山火龙(江门市)
2018-03-31 10:29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传承数百年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表演、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等环节,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而且连续三天举行,场面十分壮观,远非春节元宵节的节庆活动可比拟。
1、造龙
陈山的香火龙,与众不同,平时并没有一条做好的龙放在那里,而是每年临舞龙前才“造龙”。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龙头、龙尾先用大竹筒扎成骨架,龙头高约5米,龙尾长约6米,骨架外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以便插香(龙头插香3500支、龙尾插香1500支)。龙身以麻绳、铁丝作为龙筋,用树枝叶包扎,每隔1.5米分成一节,用树杆或竹杆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龙身长约80-100米,插香15000支。舞龙时,龙头、龙尾各用十多人,龙身每节一人。龙身扎成时,看样子不甚起眼,可是晚上舞龙开始时浑身插上千万支香火后,星星点点的火头就呈现出巨大滚圆的龙身,显得非常壮观。
2、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
陈山舞龙活动惯例是在农历八月下旬的月黑夜(一般廿一至廿四日左右)一连三晚举行。第一晚晚上8时在位于龙门里最古老的三世祖仲华李公祠(今陈山小学)门口操场举行“起龙”仪式,村中长者宣布香火龙活动开始,向人们发出了“香火汇龙”的讯号。数以百计的村民,一起涌向早已点燃的几堆木柴旁,把手中的一把把香点燃,再一支支均匀插在绵延百米的长龙身上,祈求神灵保佑幸福安康,俗称“沾龙气”。长龙身上插满了香火之后,长者高喊:“起龙!”紧接着,百多舞龙者齐吼一声:“嗨,起!”这时全场灯光熄灭。爆竹齐鸣,锣鼓喧天,十数名村民踏着强劲的锣鼓节奏,首先簇拥起庞大的龙头,龙须、龙角、龙眼被香火勾勒得轮廓分明。龙身跟着左摆右晃地活动了一下“筋骨”;龙尾也在龙身后面扇着香火闪烁的阔鳍,整条火龙在夜色中活灵活现地舞了起来。
3、大巡游
香火龙的龙头先对着公祠正门口拜三拜,之后便开始巡游。队伍前面,由儿童数十人组成彩灯队为前导,各人手擎一盏纸扎的彩灯,如鲤鱼灯、飞机灯等等。接着是龙鼓队,“引龙人”手持龙珠在香火龙前面引导,然后是巨型香火龙出动,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各里各家门口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以三头狮子殿后。沿途围观的群众数以万计。
巨大的火龙先经龙门里、龙头里、松园里巡行至公路,然后绕至回龙里,折入龙湾、龙怀、见龙三里,返回出发地点。巡行七条里约一小时。第二晚和第三晚的巡游路线不变,但香火龙的龙身每晚要续长10多米,以示“龙气”不断增长,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意、人寿也不断增长。
4、收龙(放龙入海)
第三晚巡游完后,香火龙回到学校,在操场上进行“盘龙”表演。这时,龙鼓急敲,香火龙在大操场尽情起舞,群众吆喝助威;天上烟花飞舞,五彩缤纷,地上火龙盘旋,金光闪烁,绚丽的夜景,令人叹为观止!舞龙盛会推上了高潮。最后,将香火龙一举浸入鱼塘,这叫“收龙”,又称“放龙入海”、“龙归大海”。寓示来年顺风顺水,风调雨顺。
5、饮龙酒
舞龙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离乡外出能回来的人(特别是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都团聚一起“饮龙酒”。这是全村人的大会餐。主菜是芋仔煮牛肉。村里宰一头牛,派人到各家菜地掘芋头,家有一丁即掘一摞,可以多掘,不可以少掘,取其子孙昌盛,瓜瓞绵绵之意。芋仔牛肉煮好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喝酒会餐,相互祝贺国泰民安、身体健康、龙马精神、来年好运。近年来,因会餐人数增大,村里要宰四头牛,分派牛肉到各户自行招待亲友。
近年来,节目日渐丰富。还有舞狮和武术表演。陈山人及其亲戚朋友,附近村民,连鹤山市区甚至更远地区的群众,都前来观赏表演。一连三个晚上,陈山七里,人山人海,其乐融融。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构成了陈山村特有的人文景观,是鹤山市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是陈山人一年中最隆重热烈的喜庆活动,也是陈山人一生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东亚画坛巨擘”李铁夫是陈山村龙门里人,后成为饮誉国际的油画艺术大师。1946年,李铁夫回到家乡,这是他离乡59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他为家乡的名泉“蟹眼泉”书写了一副对联:“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龙珠赛月夜增光”记述的就是他当年观赏舞龙时,“引龙人”挥舞金光闪闪的“龙珠”引龙前进,夜色光明无比的情景。他用餐时,亲自点的一道菜就是“芋仔煮牛肉”,借此菜回味孩提年代舞龙往事。可见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无穷魅力!
四、主要特征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近年来越显红火,已从过去每三年一次发展到每年一次,成为陈山人最盛大的节庆活动。它主要有如下特征:
1、造型独特。陈山香火龙习俗与众不同,它平时没有一条固定造好的龙,不用保养和管理。每年舞龙之前先造好龙,其主要材料是树枝(叶)、竹枝、蕉树皮、山草等,在农村,山岭取材方便;其制作技术简单易学,人人可以动手。
2、舞龙时间长。陈山香火龙习俗的舞龙时间与众不同,它定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廿一至廿四左右)举行,一连三晚。选择在农历八月下旬,一是适值夏收夏种后,秋收前的农闲季节,便于村民进行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二是八月下旬,秋高气爽,月色浅淡,火龙的光焰更加璀璨耀眼。
3、规模宏大。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一连三晚举行,巡游七条里,线路固定,但香火龙的龙身每晚要续长10多米。七里的村民人人参与,四邻的民众也蜂拥而至,每晚都在万人以上,热闹非凡;香火龙越舞越“长”,金光闪烁,气势恢宏。
4、文化味浓。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有固定仪式,从造龙到起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收龙(放龙入海)、饮龙酒民间习俗文化味浓。
5、象征性强。陈山香火龙习俗活动深为陈山人所喜闻乐见,一连三晚,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均有机会参与活动,争着“沾龙气”,以纪念西平王李晟用香火龙妙计战胜叛逆、保卫国家而建立的历史功绩,来祈求人人平安、家庭幸福、邻里友爱、社会和谐、国富民强。
五、重要价值
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价值。
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华夏民族的标志。以龙图腾崇拜为特色而形成的“龙文化”,是我国最具有深远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文化现象。龙的特质,既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也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流行于我国民间、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活动,最集中地体现了龙的强大生命力和龙的人文精神。各地的舞龙活动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广东一般舞龙都以彩龙、纱龙、金龙为主,都有一条较为写真的龙,像陈山香火龙这种材质特殊、活动时间有异、仪式内涵多样的舞龙习俗活动,是比较少见的。陈山香火龙是中国传统龙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研究陈山香火龙的习俗活动可以大大丰富中国龙文化的深刻内涵。
2、历史价值。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源于陈山李氏远祖李晟运用“火龙阵”打败叛逆朱泚,光复都城长安,从而保卫了大唐政权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史籍《新唐书》、《旧唐书》等都有记载。李氏族人都以李晟为荣。陈山香火龙的民俗文化活动,为人们了解唐朝从盛向衰演变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
3、学术研究价值。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仪式多样、内涵丰富、人文精神深厚,对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都是宝贵的“活化石”。
4、社会价值。陈山香火龙习俗文化活动,培育了乡民积极进取、团结向上、邻里和睦、互助友爱的人文精神,丰富了乡民的精神生活,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文娱体育运动;它还是团结的纽带,能把外出工作、生活的乡亲和旅居海外及港澳地区的乡亲吸引回来,共同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建设。因此,这种习俗文化活动,释放出来的正能量,同党和政府倡导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社会主义新侨乡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建设作用,值得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