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晋剧(山西省太原市 国家级)
2018-04-04 10:04
【名称】:晋剧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
【保护单位】:山西省晋剧院
【项目简介】:
晋剧源起清代,由山陕梆子北上晋中演变而成,是山西最具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在演变过程中,艺人为适应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吸收、融合了祁(县)太(谷)秧歌、汾(阳)孝(义)秧歌的腔调、音韵及打击器乐,逐渐成型,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其最佳发展时期。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大致可分为“乱弹”、“腔儿”、“曲子”,主要板式有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七种;唱词是以上下句为主的结构形式,唱词工整,多以“七字”或“十字”句为主;演唱形式有对唱、轮唱、独唱等,道白属晋中方言与普通话结合;行当丰富,主要有青衣、须生、花脸三大脚色;特技善用翎子功 、帽翅功、马鞭功、手绢功、水袖功、髯口功、甩发功等多种表演技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武场为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文场有晋胡、三弦、二弦、四弦;弦乐曲牌有[小开门]、[剪剪花]、[雁过南]、[走马令]等,这些曲牌可单独或联辍使用,也可由若干曲牌组成联奏曲;代表剧目有《打金枝》、《醉陈桥》、《双蝴蝶》、《血手印》、《明公断》、《杨八姐游春》、《齐王拉马》、《六月雪》、《黄鹤楼》、《许策跑城》、《清风亭》、《孔雀东南飞》、《金水桥》、《下河东》、《空城计》等。
晋剧从清代初步形成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山西的最大戏曲剧种,它在板式唱腔、音乐构建、表演风格等方面,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