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戏曲原本是流行于陕北眉县和户县的地方性剧种。清朝末年传入青海,受到青海语言、语音、民间音乐、风俗习尚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青海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青海眉户戏广泛流行在西宁地区及海东诸县民间,牧区州县的汉族聚居地区也有流布。

青海眉户戏不但在唱腔曲牌上与陕西眉户具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演出的剧目内容上也有所不同。青海眉户独有的眉户音乐,音符简易,旋律悠扬,声调婉转动听,表现出浓浓的地方风味;许多唱腔曲牌除了少数几支外,其余的在陕西眉户中找不到相应的曲牌,即便弦乐曲牌也少有共同之处。在总体的曲牌构成上青海眉户有其自己的体系。青海眉户戏吸收了众多民间小调,唱腔亦多有改进,念唱道白掺加了青海方言,地方特色浓郁;曲调众多,刚柔并济,优美动听。

青海眉户戏的早期是以戏和曲两种演出形式同步进行的,一人演唱,小乐队伴奏的,通常叫做“坐场眉户”(后亦称越调、月调等,现在基本统一称作越弦);两三人化妆表演便是眉户戏,通常叫做“走场眉户”,二者的剧(曲)目基本相同。

青海眉户戏以演三小戏著称,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乐队的文场只有三弦、板胡、二胡;武场只有小鼓、小锣、小镲。青海眉户戏多数剧目的情节是反映人们普通生活 的,无论抒情、谐趣、讽刺的内容都以喜剧的形式展现。

青海眉户戏广泛流行于民间,家喻户晓的剧目有:《下四川》、《打樱桃》、《上粮》、《小姑贤》等二十多本。

眉户戏引进青海后,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演唱家,如李鸿挺、李白玉、李鸿连、赵国贤、李鸿荣、李鸿举、李如业等,他们的演唱各有所长,被公认为“老把式”。

200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将青海眉户戏列入青海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民间美术】汴绣(开封市)

下一篇:【民俗】太昊伏羲祭典( 河南省周口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