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素以建筑技艺闻名于世,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指发源于福建惠安、以“皇宫起”宫殿式大厝民居住宅类型为典型的营造技艺,是闽南建筑的代表,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它源起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出。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成为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龙头。

唐五代时期的闽国(909-945年)闽王王审知之嫔妃黄厥系惠安后边村人,闽王对其宠爱有加,因而特许其按宫殿的规制和外形在家乡大兴土木,从此,“皇宫起”宫殿式民居大厝便成为当地建房兴宅趋之若鹜的模仿样式,并且向外流传,影响了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

惠安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秦汉以前,境内先民已垒墙架木筑屋而居;晋唐衣冠南渡,带来烧灰和制砖瓦的技艺,房屋建筑得以采用砖瓦、石、木等构筑;唐时,有木构架,硬山式坡面顶,弧形瓦面铺作;北宋即具有驱石填海,垒址于源,筏型基础,浮运上梁及殖蛎固基等建造技术;宋元时代,严谨规范的木构架结构和瓦作屋面相得益彰,梁、柱、枋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和石雕、木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使惠安传统建筑的地域性趋于突出;明初,建筑工匠编入“匠户”,筑建寨、所城,这些工匠父传子习,世袭相承;明清两代,惠安的战略地位突出,成为闽南重镇,闽地多兴建翼角翘飞的宫庙寺院,惠安工匠不仅于境内建造诸多大型宫观寺庙,还参加福建闽南一带及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寺庙建筑;清末民国,开创了惠安传统建筑向海外传播的新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惠安建筑产业兴起,十几万惠安建筑工匠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和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而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一般作“三开间”、“五开间”构式的建筑,几乎皆延聘惠安建筑师傅“掌高尺”,组织施工。

“皇宫起”大型民居建筑规制严谨、空间结构对称,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它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并以走廊、过水贯穿全宅。规制布局以大门中线为中轴线,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墙倒屋不倒”。屋顶造型多为披瓦覆壁筒屋面、飞燕戬尾屋脊和“出砖入石”墙体,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弯曲翘起的“燕尾脊”屋脊。还饰以木石雕刻,油漆彩绘。“皇宫起”宫殿式大厝在继承中国古典建筑精髓的同时,汲取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从而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长。石雕、木雕、砖雕、泥塑、彩绘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装饰、必有寓意、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形成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风格。

惠安传统建筑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在一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吸收了中原文化中帝王宫殿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与福建闽南地方的民俗习惯融会贯通,具有规制严谨、布局规整、讲求对称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形成了一套独特而严整的传统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同时配以传统石木雕和泥塑彩绘工艺,技艺娴熟又自成风格,在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皇宫起”宫殿式大厝还常是一个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其“燕尾归脊”寓意燕子(子女)不管漂泊他乡,不论路途多远总要回归故里,影响深远,成为海外侨胞认祖归宗、血脉相连而割裂不去的一种思乡情结,是维系中华民族千年血脉的精神纽带。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2008年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戏剧】泉州提线木偶戏(南安)(泉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泉州佛像雕塑技艺(庐山国佛雕)(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