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龙舞(汝城香火龙)(湖南省郴州市 国家级)
2017-03-29 10:55
【名称】:龙舞(汝城香火龙)
【类别】:传统舞蹈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汝城县
【保护单位】:汝城县文化馆
【项目简介】: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处。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雨和祀龙止水的民俗活动,其形象则主要来自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香火龙以汝城所产稻草、棕叶、竹片、竹竿及特制龙香为主要制作材料,用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制成。
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届时人们齐聚空场,在夜色中舞起龙灯,以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仪式中,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其中“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做些引龙和随龙“护驾”的动作。香火龙龙头复杂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等,环环紧扣,形成整体。待各部分扎成后,水平方向于龙身两侧插龙香,用细篾片连接形成线,密密匝匝,十分壮美,装上抬杆,煞是好看。
汝城香火龙盛会以城郊乡的益道村、津江村、厚坊村及土桥镇的广安所等一百二十多个村最为热闹,这些村落的香火龙造型精美、气势威猛、香火明丽,招龙仪式气氛热烈,场景壮观,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汝城香火龙及与之相关的招龙仪式集传统工艺、音乐、舞蹈及民俗礼仪于一体,形象地展示出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汝城地域民族来源、民族性格、传统工艺及当地民间音乐、舞蹈、礼仪等的研究中,汝城香火龙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汝城香火龙传承困难,后继乏人,生存出现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全县辖 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00.85平方公里,总人口36.3万人。这里山水秀丽,历史悠久,居住着汉、瑶、畲等民族,而以汉族为主,从这 些汉族大家族的谱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看,基本上都来自客家人较为集中的江西、福建、广东、安徽一带,具有明显的客家人的文化特征,而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城香火龙”的招龙仪式,正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