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009818438349341.jpg

 

花炮之产生,追本溯源,务需究其构成之基本要素,一般要素为声、光、色、香,其核心是声。声之产生无非物体的撞击与爆炸,而花炮之声则取其爆炸。

浏阳民间,在唐代不仅发明了火药,而且发明花炮,这是顺理成章的事。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

清康熙年间,浏阳花炮已具相当规模。端木蕻良著《曹雪芹》一书第十三章称,雍正元年(1723年)浏阳鞭炮已成为京城闹元宵的“名花名香”。清乾隆年间, 浏阳成为湖南爆竹制造中心,至嘉庆初年,东南西乡操此者30余万人,来自广东、山西、江浙等地各帮客商亦有贩运销售者,“于是,浏阳爆竹作坊咸集于城市, 制作亦精,声誉远播”,“邻县醴陵、平江的鞭炮也经浏阳运销,均以浏阳爆竹名之。因此,省内只知有浏阳鞭炮。”至光绪年间,已销往香港、澳门、南洋诸国, 遂成全国名牌。

中国的鞭炮烟花,特别是浏阳花炮,为何发明古老而又长盛不衰,延续至今一千多年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中国古老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是个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习惯,就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而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的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 容,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有节律感。因而流传久远。如新年、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古老节日,人们无不放鞭炮烟花以志喜庆。

中国花炮是人们生活中的理想用品,历来用它作为喜庆、娱乐、欣赏、愉悦、祈求的心理表达方式。花炮进入皇宫之后,皇亲国戚便借以显示豪华阔绰,而广大劳动人民则仍以表达喜庆祈求幸福安康为主,所谓“普天同庆”,燃放鞭炮烟花是其主要标志之一。

鞭炮烟花又与中国的古代礼仪制度息息相关。传统的礼有所谓“三礼”和“五礼”,“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五礼”指“吉、嘉、 宾、军、凶”。人们举行各种祭祀庆典须放花炮。代代相传,相染成习的民俗中,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乔迁新寓,破土奠基,生意开张, 亡者礼葬等无不燃放花炮。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些旧的民俗民习,增加许多富有革命意义和传统教育的节日。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 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开放新风的盛行,还有教师节、护士节、母亲节、父亲节、歌节、情人节、圣 诞节等。此外,随着人们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以经贸特色出现的有酒节、丝绸节、花炮节、风筝节等,花炮便成了上述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120808115653459.jpg

 

 

上一篇:【湖南·传统美术】滩头木版年画(国家级)

下一篇:【湖南·传统音乐】澧水船工号子(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