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文学】白鹿遗踪的传说 (南京市)
2018-04-14 10:18
公元七五五年初秋,李白来到江南水乡高淳,当时盛夏已过,天高云淡,山青水远。李白泛舟于碧水粼粼的丹阳湖,面对眼前景色,恍然若梦,诗兴大发,吟诵道:湖与元气运,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岁月流淌,359年后的一天,也就是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看了李白《游丹阳湖》诗后,便问太师蔡京:丹阳湖为何地?这等好地,怎不开发利用?蔡京当即回话:皇上圣明,那里高处正可围田。于是下旨让蔡京围垦丹阳湖。蔡京下令建康、上元、江宁、句容、溧水五县民工担土筑圩,由将军张抗督建。当时在筑永丰圩之际,正值严冬,丹阳湖上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根本看不出哪里是湖水,哪里是陆地。大家正一筹莫展之时,民工中有心细之人突然发现雪地里有鹿走过的踪迹,民工认为鹿性通灵,必走高处。于是民工上报张抗,提出建议顺其鹿踪定圩基,最后筑成周长84里,面积950顷的大圩。在当时可称为最大的围湖造田工程。筑成后由于圩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常年丰收,因而得名“永丰圩”。
永丰圩建成后,皇帝先后将其赐予蔡京、韩世忠、秦桧。明代以后又修建圩埂,将整个圩区按地形高低分区管理。圩区地形南高北低,东西自沧溪到西陡门筑有长十五里的一字埂,将圩区分为上下二坝。圩堤上修有闸涵与外水相通,以进行各区之间的水量调剂。据民国《高淳县志》记载,当时永丰圩上有东陡门、西陡门、北陡门、新陡门、顾家涵、丰豫涵、老西陡门、黄涵、澄沟陡门、永定涵、保定涵、糯米涵、永禄涵等。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圩内丹湖、狮树、沧溪三乡村民加高加固圩堤,兴建排灌系统,使永丰圩真正成了永保丰收的高淳粮仓。
自那以来,白鹿遗踪的传说一代代流传。在2012年6月8日公布的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其中就有阳江镇的白鹿遗踪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