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志丹羊皮扇鼓(延安市)
2018-04-17 11:14
志丹扇鼓,又名羊皮扇鼓(因其鼓面用羊皮鞔制,形似扇子故名羊皮扇鼓)。古时的志丹(保安)在北宋年间为边塞地区,是北方游牧业和关中耕作农业的结合部,是一块多民族集居地。扇鼓最早起源于当地人们为了对付野狼恶兽的威吓而采用的击打工具。后来渐渐演变为对抗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厄运的法器,再后来远离民间成为祭祀活动中专用的震慑邪崇之物。最早的扇鼓,舞时为对付自然灾害及野兽的侵害为群体表演。采用左手拿鼓右手槌,一边扭动身体,一边呐喊助威,最终达到驱逐妖魔鬼怪求得一方平安之目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志丹扇鼓逐渐发展为独舞形式,并为巫神用以驱病防灾之专用器具。
志丹扇鼓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宋朝年间或者更早。有案可暨的是上世纪70年代,在志丹县与甘泉县交界处发现的宋代古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中就能得到证实。此画像砖32公分见方,厚约5公分,保存完好。记述的是一位古人,一手拿一园形状扇鼓,一手拿鼓槌,边舞边唱的神态,其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刷?人寻味。
1996年延安市文化局正式确定志丹扇鼓为该县“一艺一品”(一件艺术品一种美术晶)开发项目。同年12月延安市又将志月?扇鼓确定为延安五鼓(即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月?扇鼓)之一。随着志丹县开展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实施,确立了保护项目,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经过专业艺术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和艺术加工,并从动作、音乐、服饰、道具等方面加以完善提高,使之逐步走向成熟。使志丹扇鼓这个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唤发了勃勃生机,成为该县的艺术晶牌之一,成为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奇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