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

“博光内照遮明月,挎鼓一震三里长。”这是当地百姓对挎鼓表演形象的描述。据清史记载:1767年,乾隆帝巡览河务,“爰自赵北口,御安福舻,沿苏桥而东,历……扬芬港,至于天津。”其间驻跸淀祠旁行宫,题淀神庙碑,赋诗《中亭河》二首、《过霸州》一首。经停胜芳期间,地方官员召集众花会表演迎驾。挎鼓和“大头”两道花会受到乾隆帝特别赏识,赐黄马褂,准鼓,钹佩黄絆,自此又称“皇封大会”。 1954年胜芳文化馆在挖掘整理民间文物的过程中,在该会的一个破损的鼓腔内发现“大明万历年制”,前些年会里又发现一面“道光四年制”的鼓。 胜芳花会供奉的是“火神爷”,挎鼓会是火神爷的耳朵,所以胜芳花会摆会的时候,挎鼓会必须位列前边,并且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挎鼓不出会,摆会不能摆”,这种约定一直延续至今。过去胜芳火神爷祭日的时候,每天早晨都必须由挎鼓会先去请火神爷,才能开始一天的祭拜。胜芳挎鼓以其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独树一帜,演奏起来节奏强烈,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鼓声可传出十余里,具有极大的艺术表现魅力。

可以说胜芳的花会代表了胜芳人的文化和胜芳人的性格。从它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算起,胜芳的花会只停过三次,第一次是抗日年间,第二次是内战年间,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战争没有把胜芳花会消灭掉,政治运动没有把胜芳花会挤垮,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却对胜芳的花会产生出抽筋断骨之痛,许多老人对于胜芳花会的前景都不抱乐观的态度。这就是现代大工业文明对它的冲击,资金来源对它的限制。


上一篇:【传统音乐】 汉江磨调(宜昌市)

下一篇:【民间美术】华州面花(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