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维吾尔族阿拉其热瓦甫艺术(巴音郭楞)
2018-04-24 09:43
在新疆且末这个保留着千年古名的城,我们终于有机会近距离了解阿拉其热瓦甫。几个阿拉其热瓦甫传承人为我们展示了阿拉其热瓦甫的制作过程。夕阳西下,在院里葡萄架下,当阿拉其热瓦甫合奏的优美曲子和朴实的歌声盘旋起来,当我再次把目光投向昆仑山的方向,这个小城、阿拉其热瓦甫、玉石和那些传说刹那堆满了心间。
古城古乐器
且末吸引我注意是前几年一则来自中新社的消息:在新疆且末这个保留了几千年前名称的古城,在位于县城西南不到10公里的扎滚鲁克墓地,出土了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最早年代的拨弦古乐器——两件箜篌”。这不禁使我对且末充满了遐思。
当地有许多传说:西域三十六国时,曾经有3万多楼兰人为避战乱逃到且末城,但以后这些楼兰人和且末古城再也杳无音信。1957年中科院沙漠研究所曾经发现了一座古城,地面散落大量鄯善国且末州的法律文书木牍。当地人传说,沙漠中有座古城,里面到处都是珠宝。于是有人就骑着骆驼带着干粮到沙漠深处去寻宝。其中五个人刚找到古城,就刮起了沙尘暴,他们赶紧往回跑,终于死里逃生,然而神秘古城从此消失。
揣着传说到达且末,终于和几个阿拉其热瓦甫的传承人见了面:巴拉提·吐尔逊、买买提明·库尔班、赛米江·买买提,他们是演奏阿拉其热瓦甫的民间高手,经常切磋技艺。
县上文体局非常重视阿拉其热瓦甫的保护,在自治区的支持下最终将其列入自治区级保护名录。这次来到且末县,对我来说是近距离观察阿拉其热瓦甫的绝佳机会。
陪同的县文化馆的同志介绍说,阿拉其热瓦甫是保留最原始的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几千年来一直在且末县的各种麦西热甫中存在,历史悠久。
阿拉其热瓦甫被称为“克依奇热瓦甫”,意思是放羊人的热瓦甫。这个信息显然透露出阿拉其热瓦甫和遥远的游牧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买木为环保
我们到了巴拉提·吐尔逊家,他告诉我们:“做阿拉其热瓦甫用红枣木、桑木、沙枣木最好,但是考虑到县里的生态环境,现在我们都从其他县买木头做阿拉其热瓦甫。”
我问起县里植树造林的情况,他露出一丝笑容:“我们每年都种两次树,义务植树造林,现在你看县城外面的绿化带多大,沙尘暴天气浮尘天气也少多了。我们这里12年沙漠前进30米,现在好多了,你看我们县城多漂亮。”的确,县里的干净整洁让我们赞叹不已。且末这些年一直在大搞绿化工作,始终在和沙漠博弈。
公元644年玄奘路过且末时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记载:“城郭岿然,人烟断绝”。早于他125年来到且末的北魏高僧宋云在《宋云行记》中对且末古城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且末城。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决水种麦,耒耜而田。”
马可·波罗同样也记载了关于“且末省”的情况:“全省多沙,自陪因起,一路如此。所见之水,大多苦涩,有军队到来,人们即携妻带子领家畜,逃入两三天行程远的荒漠之中。他们知道哪里有水,却不被敌人发现。”
合力齐制作
巴拉提·吐尔逊用的是桑木。杨彦龙当仁不让地当起了解说:“你们看,阿拉其热瓦甫分为三部分,即头部、热瓦甫把子、热瓦甫‘肚子’。你们注意了没有,阿拉其热瓦甫没有喀什热瓦甫那么长。”
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墙上挂着的一把阿拉其热瓦甫,的确没有喀什热瓦甫长,但大体形状差不多。
制作阿拉其热瓦甫的第一步自然还是各地采用的老办法,在刨好的桑木板上分别画出头部、热瓦甫把子和热瓦甫肚子。然后开始沿着画好的线边刨边拿刀削。
买买提明·库尔班、赛米江·买买提加入到制作中,简单地分了工,巴拉提·吐尔逊做阿拉其热瓦甫的头部,买买提明·库尔班做把子,赛米江·买买提做肚子。顷刻间,房间里喧闹起来。
赛米江·买买提把“肚子”画成了“梨”的形状,把“梨”的尾部两侧和“肚子”衔接处雕成两个羊角形的耳朵,非常有意思。
再看巴拉提·吐尔逊、买买提明·库尔班、赛米江·买买提已经做完了各自手中的活。
正所谓“人多好干活”,下一步该做共鸣箱了,依然是把刨好的四块板子粘好,自然是巴拉提·吐尔逊来操作,他飞快地刨光了四块板子,摸上去光滑润手,他把板子一一粘好。然后向墙上望去,随着他的眼光,原来那里挂着一张羊皮,他拿下后用共鸣箱比划了一下,拿刀裁下了同样大小的一块蒙在了共鸣箱上然后扎紧。
看着我们迷惑的样子,他笑了:“这是我们祖先用的老办法。”“那弦会不会用羊肠子?”我想起了以往在看一些古老乐器制作时常常用羊肠子作为琴弦的情景。
“你说对了,你怎么知道呢:”这会轮到他大吃一惊。
“嘿,这是秘密!”我对他卖了个关子。
合奏塞外曲
杨彦龙讲起了那个有趣的故事:“唐僧取经回国,经过且末国。路上不幸遭遇沙尘暴,唐僧不得不下马,在一棵胡杨树下躲避。人和马均饥渴难耐。忽然,白马挣脱缰绳向一处水源地跑去。果然前方有一眼泉水。这个地方此后称为‘唐僧饮马泉’,就在县城以北20公里的阿克提坎墩”。
最后的程序是在阿拉其热瓦甫的“肚子”上挖槽置弦。阿拉其热瓦甫的音调独特。其他地方通常见的热瓦甫一般有五根弦,而阿拉其热瓦甫只有三根弦。从左到右为低音弦、中音弦、高音弦,第一根弦上的音调是五个,第二根弦上的是三个,第三根弦上的一个。阿拉其热瓦普在举行家庭麦西热甫、婚礼或是在田间地头、放牧、出行时,都可以愉悦地弹唱。弹奏时,头部一般在右胳膊下方,右胳膊夹紧,左手压琴弦,右手大拇指与食指中夹柳木条片(名为:再合买克)在琴弦上方弹奏,正面下方放一个小长木块将琴弦垫起即大功告成。
阿拉其热瓦甫的调式和曲调结构简单、轻快,许多民谣适应阿拉其热瓦甫的声调特点。代表曲目有《孟布拉克》、《小阿依仙木汗》、《赛古江》、《艾吾孜汗》。
弹唱阿拉其热瓦甫是且末维吾尔族人的享受。而演唱的歌曲多以爱情为主,很多为即兴式演唱,幽默风趣。在悠扬的琴声中,缠绵不失粗犷,深情而又旷达,令人陶醉。
当我们开始享受阿拉其热瓦甫合奏的曲子时,夜幕已然降临。在院子里荫凉的葡萄架下,优美的曲子和朴实的歌声盘旋起来,当我再次把目光投向昆仑山的方向时,这个小城、阿拉其热瓦甫、玉石和那些传说刹那堆满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