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打渔楼的传说(吉林市)
2018-04-28 09:58
关于开江鱼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在清朝初期,吉林大乌拉虞村北松花江岸边一个小山村里,住有关姓父女俩人,靠打鱼为生。当时松花江中盛产两种珍贵的大鱼,一种叫鲟鱼,一种叫鳇鱼,一般重三、四百斤,最大可达千斤。别看鱼大但肉鲜味美,品尝后久久难以忘怀。乌拉街一带主要产鳇鱼。父女俩是捕鱼高手,经常捕到几十斤重的鳇鱼。父女待人宽厚、善良,乐于助人,特别是春季开江后打到第一条大鱼,总是邀请全村人共同品尝。姑娘从小死了娘,是父亲将鳇鱼做熟捣碎,一口口将姑娘喂大。姑娘没有名字,村里人都亲切称她为鳇姑娘。
这年姑娘十八岁了窈窕美丽人见人爱,已到出嫁年龄突然头上长了疮,父亲暗暗落泪。这时皇帝派人来选秀,全村适龄姑娘都聚到村中一个最大院里,唯独鳇姑娘不能去,姑娘就偷偷跑去看热闹。当时选秀官员已走了许多村子无一人中选。选秀前太后曾下旨,一要在京城东北方向选,二要选十八岁骑黄马的姑娘,言外之意要选蒙古族姑娘,而皇帝偷偷传口喻一定要选满族姑娘。钦差大人看遍所有的姑娘也没有符合条件的,正准备回驿馆,一抬头忽然发现骑在墙上的鳇姑娘,顿觉眼前一亮,原来姑娘不能进院,只好骑到墙上看热闹。大人急忙上前抬头问道:“姑娘可是旗人?”姑娘点点头,又问道:“姑娘可芳龄十八?”姑娘又点点头,大人仔细一看,姑娘骑在黄土墙上犹如骑黄马,这不正是皇上要选的娘娘吗?地方官员刚要解释,钦差大人一声打道回府,众人只好用轿将姑娘抬到驿馆。进屋后一看,大人顿时慌了手脚,原来姑娘骑在高墙上,大人根本看不见她头顶上的疮,没办法只好命吉林将军找来最好医生诊治。半月后姑娘头上疮好了,钦差大人决定回京复命。一月后到达京城时,鳇姑娘越发动人美丽。皇帝见了非常满意,立即封为娘娘,并重赏了钦差大臣。皇太后虽然心里不痛快,但见皇上高兴也没过多干预。
春天来了,这几天皇上见娘娘总闷闷不乐,就问什么原因,她只好如实相告,在乡下时每到开江,他们父女总要打开江鱼并和乡亲们举行祭江活动,吃开江鳇鱼。皇上为讨娘娘欢心,下旨在娘娘家乡建一座打渔楼,组织三百人专门捕获鲟鳇鱼,并将村子赐名打鱼楼村。因为鲟鳇鱼少,今后不许百姓吃,否则要做牢。又在村北80里处建一鳇鱼圈,捕到鱼先圈养,到冬季用驿车送到宫内。鳇娘娘觉得愧对家乡父老,就请皇上下旨为家乡百姓减赋,并允许不交鱼税。大家非常感谢鳇娘娘。
由于皇上宠爱鳇娘娘,招来其她嫔妃的嫉妒,常到太后那告状,本来太后就看不顺眼这位乡下女子,所以婆媳关系非常紧张。一次皇帝出宫南巡,因为一件事,鳇娘娘惹怒了太后,太后立即下旨赐死。皇帝回宫后大病一场,为怀念鳇娘娘,每到开江时皇上亲自设“头鱼宴”款待有功大臣。家乡百姓为纪念这位善良的娘娘,每当开江时,都杀猪宰羊祭江,吃开江鱼。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但在吉林乌拉街松花江北岸确有打渔楼村和渔楼遗址,据清光绪年间出版《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载:“旧有二层渔楼一座,向为存贮本署捕打冬鱼大网,原设鱼楼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门楼一座,周围土筑群墙。” 遗憾的是渔楼在“文革”期间被拆毁。只留下祖居渔楼村清末恩贡生富森 一首诗作,其中“当贡鲟鳇筑一楼,临江晓起景偏幽。”“任他波浪兼天涌,我在齐云最上头。”是描述打渔楼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