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合山庙传说(晋中市)
2018-04-28 10:14
先于合山庙建于宋,重建于元,先后九次重修,历经千载岁月,它不仅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而且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神奇而动人的传说,至今在晋、冀、鲁、豫等地广为流传,跨越地域,穿越时空,流传范围之广、时间之久,为传统民俗文化之罕见。
合山之力镇真龙
民国《邢台县志》记载:“先于庙县东北八里,庙前石牌坊上刻有‘大宋敕封’四字,当系宋代建筑。庙内有宋碑一座,字迹模糊,年月无考。”一些村民听祖辈讲曾见碑文上面写有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令其军师苗广义修建合山庙保佑大宋江山的内容。
建隆元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帝位,经无数征战,重新恢复了华夏重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成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是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帝王。
苗广义是一位易学大师,三教之学、圣贤之道、天文地理、周易术学无不精通,其占术在历史上与周朝的姜子牙、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袁天罡、明朝的刘伯温齐名。
苗广义生活的年代,时值五代十国末年,黎民百姓深陷连天战火、颠沛流离的苦海之中,他目睹乱世,忧国忧民,为救苍生而遍相天下英雄。号称“一笔如刀,劈开昆山分石玉;双瞳似电,观透沧海辨鱼龙”。有一日,恰遇赵匡胤路过,见此人口出狂言,便翻身下马走进卦棚。苗广义一看大吃一惊,观其相乃真龙天子,连忙起身:“万岁到此,有失远迎,望皇上恕罪。”赵匡胤笑问:“何出此言?”苗广义道:“双眉带煞,二目有神,左肩有一朱砂痣,后必有九五之尊。”赵匡胤低声言道:“果若如此,当封你为护国军师。”说完策马而去。后来,赵匡胤果真当上皇帝,随即召苗广义进宫,封护国军师,执掌三军,辅佐赵匡胤南征北战,平定四方,为建立大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赵匡胤称帝不久,杯酒释兵权,迫使石守信等开国武将交出兵权,封赐土地、黄金和美女,让他们远离政治。苗广义见状,便请辞隐秘出走。
据传说,苗广义辞职后,从山西老家前往山东云游,路经顺德府,行至先于村西,坐在一棵大树下歇息,忽然感到地下有雷响轰鸣之声,他仔细一听,掐指一算,大为惊讶。原来这里是一条龙脉,地下有一巨龙,自己坐到了龙头上。他连忙起身鞠躬说:“多有冒犯,恕罪恕罪。”又自叹一声:“此地做坟,必出贵人。”说完扬长而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坐在一旁歇息的一位胡姓老者听后心中暗喜,便花重金买下了这块风水宝地,并将祖坟迁于此处,又栽种了很多柏树,久而久之成为一片柏林。
一日,赵匡胤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青龙从天而降,在宫中飞来飞去,张牙舞爪,一副吃人的样子。赵匡胤惊出一身冷汗,醒来后神情恍惚,闷闷不乐。次日上朝,向大臣道出梦情,众大臣一听都感到此梦不吉。赵匡胤连忙下旨,召苗广义回宫,苗广义掐指一算:“大事不好,顺德府将有真龙出世。”赵匡胤急令苗广义前去破解。
苗广义来到顺德府直奔先于村,一看过去的一片荒凉之处,变成一片柏林,助长了这里的风水龙气,催发了真龙出世。他详细察看地形后,火速令人在坟地东南处盖起一座庙,名曰“合山庙”,乃取众山之力镇龙之意。
可是,合山庙盖好后,庙台、柏林坟地突然在一夜之间凸起了五六尺高的土台,自坟地向东也凸起一道高高的土埝 (当地人叫土龙),足有六七里长,而且日渐升高。苗广义一看用合山威力镇不住龙气,又让人在庙前立起一座石牌坊,刻有“大宋敕封”四个鎏金大字,石牌坊建好后,庙台、土台和土埝才不再增长。
苗广义此举消除了皇上心头之患,赵匡胤在宫廷摆宴庆贺。从此,苗广义顺德府修庙镇龙穴、施法力鼎力助皇上的传说,在宫廷内外传开,如今山西、河南、山东一些地区的史料对此还有记载。
传说合山庙压住了龙穴,真龙天子未能出世,而一些文武奇才却先后出世:先于村的杜三囊力大无比,一个人能舞弄三个石碾磙;北张村的张木板一人能拉住三匹马;七里桥的李黑蛋聪慧过人,三岁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如果真龙出世,这些人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惜这些人最终只是民间奇人,未成大器。奇怪的是,自盖了合山庙后,先于村出土埝的那条街,出了不少聋子、瞎子和哑巴,传说这些人都是保佑皇上的文武大臣,只因皇上没有出世,他们落此下场。这一奇怪现象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有好转,人们一直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姐弟三神泽众生
合山庙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元代至元年间,顺德府一带连年干旱无雨,庄稼绝收,民不聊生,遭受饥饿之苦的百姓又得了一种长疮腐烂的怪病,不少人久治不愈而亡,致使人心惶惶,一片凄凉。
人们祈求苍天降雨消灾,一连几天也无下雨的迹象。有一日,忽然一阵清风徐徐吹过,从西边过来一男二女姐弟三人,说能帮助村民求雨祛灾。他们让人做了个木头龙王,供奉祈祷,三天过后,果然一场大雨如期而至,缓解了旱情。次日,姐弟三人又采了一些中草药,让百姓熬汤服用,十天过去,村民们的病普遍好转。消息传出,邻村的百姓也用草药治好了病,从而拯救了一方百姓。人们非常感谢姐弟三人,问其家在何方,他们说在山的西边,说完飘然而去。
先于人不忘救命恩人,委派山哥、水弟二人前去寻找。一日,哥俩走到山西和顺县一座庙前,精疲力尽,口干舌燥,实在走不动了,便想在庙里借住一宿。进庙一看,二人惊呆了,发现庙里供奉的三位神仙,竟是要找的三位大恩人,哥俩赶忙上前叩拜。此地合山村,此为合山庙,两地相隔遥远,竟然庙宇同名,简直神奇极了。回来后给乡亲们说了此事,村民们决定仿照山西合山庙,重修本村的合山庙,安置供奉三位神仙。三位神仙其中一位便是圣母懿济夫人,是传说中五帝之一颛顼的母亲,被后世奉为圣母,宋代被封为懿济圣母。其弟能呼风唤雨润泽众生,被封为显泽王。
庙内现存的三块古石碑,对此均有记载。其中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合山庙碑记》是由当朝杰出名臣、时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朱正色(南和人)亲自撰写的碑文。碑文记载:“先于村踞郡城八里许,旧有合山庙,坐南朝北,是做山西和顺县之合山庙而为之。其神姊妹三人,尤为神应,每遇旱灾,祈祷便降甘霖也,大慰民望。庙祀自宋敕封为懿济夫人、显泽侯,后加谥为合山圣母、万山圣母、显泽大王,今称合山庙者是统于尊而名之也……嘉靖二十二年,郡守太康王公拜谒此庙。”此碑为顺德知府樊东谟、知县刘九经立。
朝廷大臣撰文,当地官员拜谒、立碑,足以说明合山庙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的一座庙宇。
此外,先于合山庙与山西合山庙既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只不过山西合山庙已在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怪”之谜在合山
传说中的合山庙有“三怪”。一是庙宇坐南向北开。古往今来,一般庙宇都是坐北朝南,而先于合山庙却反之,让人看后不禁生疑,这既不符合风水学的要求,又不按传统习俗设计,的确有些奇怪。不过,按史料记载,先于合山庙是仿山西合山庙而建,山西合山庙南为山,北为湖,坐南朝北,就其地理条件和地形而言,也属最佳选择。既然仿建,从尊崇角度讲,坐南朝北也在情理之中了。苗广义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风水大师,是绝不会忽视这点基本常识的。史学专家翁振军先生说,自古寺庙坐北朝南,但也有极其个别的,是反向而建。往往是因道路或风水学特殊需要,才会如此。那么先于合山庙当属后者,是不是当时考虑坟地在北,庙宇坐南朝北才能镇住龙穴,或威力更佳而为之。是也?非也?恐怕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对石狮两个坏。先于的村民说,合山庙前的石狮与众不同,一个少了半个舌头,一个少了半个耳朵,是因为受伤所致。据传说,这两个一直忠于职守、为神仙守门的石狮,偶尔有一天感到好生无聊,便想到人世间游走一番,欣赏一下人间美景,感受一下人间生活,就摇身一变,变成两个小动物,进入村中百姓家,结果遭到村民持刀追杀,一个被砍伤舌头,一个被砍伤耳朵。石狮夺路而逃,狂奔回庙,一路上留下点点血迹。第二天,这个村民沿着血迹跟到了庙前,发现石狮和以往有些异样,仔细一瞧,再想想昨天晚上发生的事,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赶忙呼叫家人上香敬拜,以求神仙原谅自己的鲁莽和过失。自此以后,庙前这两个石狮再也没有恢复原貌,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一大憾事。
一过庙会风雨来,这是合山庙的第三怪。“先于庙盖得凶,不是下雨就是刮风。”在当地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今年83岁的村民孙璋说,听祖辈讲,千百年来就是如此,每年的二月二十五庙会,不是下雨就是刮风,多少年来从未间断。2011年庙会,是重修合山庙开光之日,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两点许,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倾泻而下。一个时辰过后,雨慢慢停下,仍是太阳高照,傍晚时分,天空还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虹。在“春雨贵似油”的季节,出现这一奇特现象,不能不令人惊奇。
风雨越千年
明、清碑文记载:合山庙建于宋,重建于元,明、清、民国时期分别进行了多次修缮。明代重修碑记,用了“修整”一词,这既表明了庙的具体位置未变,是建在旧址之上,又说明了庙内是有部分旧殿或是施工时使用了旧有材料,进行修整的。特别是一些石料和石雕,是原物重用。
史学专家在查证史料后分析认为,合山庙有关史记和民间传说,高度吻合一致,史料可信,但合山庙应分为宋、元两个阶段,二者概念不一。两次建设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建庙动机不同,庙内供奉的主体,也肯定不同。前者是为了保住大宋江山,镇压龙穴而建,属于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需要。后者是为了纪念救命恩人,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一方平安而建,是民间所为,民众信仰的需要。如此做解,当属比较客观。
合山庙历经兵劫火灾,历代又多次重建重修,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庙宇还基本完好。“文革”中部分庙殿遭到破坏,可喜的是能够记载历史的明、清、民国时期的三块石碑尚存,而且保存得比较完好,字迹清楚可见。遗憾的是,那块珍贵的宋代石碑,却不知去向。
上世纪80年代还有村民看到,刻有“大宋敕封”四字的宋代石牌坊,如今也不见踪迹,但一直没有被盗之说,可能已埋入地下,人们希望有朝一日这个古老的石牌坊能重见天日。
庙前那对与众不同的石狮,2000年的一个夜晚被人盗走。侥幸的是,在出关时被海关扣押,但至今未能追回。村干部说,他们正在寻找证据,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追回被盗走的石狮。
先于村的柏林,解放初还有上千棵柏树,占地约10余亩,偌大一片柏林,在平原大地来说不能不算稀奇。千年古柏威风凛凛,傲然屹立,白天路过此地,人们会不由得驻足观望,发出阵阵赞叹之语,而一到夜晚,又会感到寒气逼人,会产生一丝恐惧之意。随着岁月的流逝,柏林面积也小了许多,剩下的只有过去的六分之一,如今只有300多棵古柏,饱经沧桑,透露出厚重的时代气息,伴随着无情的岁月,依然迎风屹立。值得称道的是,该村村委会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他们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担负起保护文物、古树的责任,已将柏林围了起来,近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古柏被盗事件。
从1996年始,在村委会的统一规划协调下,村民积极参与,纷纷为重修和维护古庙出钱出力,先后修建了圣母殿、龙王殿及其配殿。村里一位有善缘、有爱心的企业家出巨资重修了观音殿。1997年,村学校从庙内整体迁出,原庙址得以全面恢复。重新修建的合山庙已形成三进院、占地3250平方米的庙宇建筑格局,整个庙宇气势雄伟,威严壮观。
先于合山庙历经千年时光,从古到今数次重建重修,这本身也说明了合山庙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和重要,它已成为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那些神奇、美丽、动人的传说,更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们的信仰行为已潜移默化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如今的先于合山庙,已于2010年被邢台县民宗局批准为合法的宗教场所。
告别先于村,在村头看到1986年由邢台县地名办撰文的一块石碑,上写“先于称仙人村,时间已久,后演变为先于村”,看着这块石碑思索良久,仔细琢磨仙人村的来历,可能也是与合山庙有关吧。
有关合山庙的传说,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流传有序,数年不变,历史形成的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