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平遥十二景诗文(晋中市)
2018-04-28 10:16
清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载:“旧有八景为一邑之胜,骚人逸士所寄游览者。”旧八景即:贺兰仙桥、市楼金井、凤鸟栖台、于仙药迹、源池泉涌、婴溪晚照、超峰晓月、麓台叠翠。光绪年间人们又将清虚仙迹、书院弦歌、河桥野望、仙观古柏四景增入邑胜,故合称“平遥古十二景”。这些景点有些尚在,有些已毁灭无存。现将“古十二景”简介如下,并选录古人题咏于后。
一、贺兰仙桥
贺兰桥位于城内东部贺兰桥街中段。旧传有仙人贺兰过此,故称。贺兰仙子,其人不详。桥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元年(1770)“重整旧迹”。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景观大体如帮故,拱桥纵贯南北,左右各有形状不规整的大水池。老树成荫,碑石点缀。至本世纪60年代,水池日渐淤平,桥身亦渐埋没。如今景观旧物,一无所有。古人题咏有:
贺兰仙桥
清 王绶
杖作清风履作云,侧欹桥畔水成文。
丹还大鼎仍游世,鹤唳中宵却溷群。
瀛海药篮归绝峤,陶成花气醉微醺。
何时馈到胡麻饭,问我神仙骨几分。
二、仙观古柏
仙观古柏, 仙观指仙观,位于县城南4.5 公里达蒲乡西湖村。古柏指柏仙观中以苍古称奇的柏树。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柏苍古奇怪,不可方物,因以仙名。”1965年,柏树焚毁于火灾。
柏仙观古柏歌和王令诫亭
诗,用杜工部古柏行韵
清 沈宁
柏仙观中有古柏,西枝欲坠柱以石。
势若虬龙怒探爪,拨柱离地几盈尺。
崎□自与古为徒,倔强不受俗怜惜。
秀色每来云气紫,劲骨偏傲霜华白。
昂霄耸壑陶城东,翠霭横铺数亩宫。
偃仰屈伸各异态,晦明阴雨俗腾空。
车盖童童蔽日影,笙镛谡谡和松风。
不夭斧斤有天幸,莫知端倪非人功。
挺然可作擎天栋,唐欤汉欤世所重。
苍茫定有鬼神护,潇洒几经岁月送。
吁嗟乎桐封密迩君剖圭,锦制余间文吐凤。
寄声柏与人兮各自爱,天生尔材必有用。
三、河桥野望
河桥野望,河桥指县城东北距城墙0.5公里处的惠济桥,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惠济桥成,环城植柳,春秋登眺,烟光如画。”新中国成立后,惠济桥几经修葺,面貌如故,然桥旁建筑日渐增多。昔旷野,今已变为古城市区。古人题咏有:
河桥野望
清 陆豹雯
山明水秀绝纤埃,四顾云天画作堆。
殿阁玲珑空翠接,凫鸥出没软沙开。
行人历历长虹外,短笛萧萧暮雨来。
珍重万行宫柳路,待成荫后好登台。
四、书院弦歌
书院弦歌,收院系指西河书院,原址在今县城内照壁南街路西。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西河书院诵读之声不绝,午夜灯火犹如燃藜,为人文之胜。”然时过境迁,现仅存旧址。古人题咏有:
书院弦歌
清 陆豹雯
沨沨四境读书声,为政宜民教与耕。
黍稷环闾思雨润,范模比屋待陶成。
宵杰壁火同藜照,问字传经看负。
化际轩虞应致此,慎终如始在贤明。
书院弦歌
清 冀步云
盛世崇文治,弦歌续古风。
三余勤诵读,午夜亟研穷。
继□宵灯永,谈经俗虑空。
琴音流院宇,书韵彻西东。
地接汾河胜,师承卜岭宗。
幸参诸子列,学道有深衷。
五、清虚仙迹
清虚仙迹位于县城内东大街清虚观内玉皇阁上。传说清康熙年间仙人吕洞宾来游,题:“一心二人仁”五字于柱上,字画绝奇。古人题咏有:
清虚观仙迹断顺七首
清 康乃心
贺兰一去几时回,种药于公圃尚开。
此地真人原有迹,山城莫怪大仙来。
古观清虚老岁华,苍茫柏影似龙蛇。
黄冠久住浑闲事,只作寻常道士家。
玉皇高阁对青山,王屋终南指顾问。
为爱烟光聊一憩,休疑烂醉岳阳还。
素帻蒙头柱下栖,逢人常住说非非。
却题半行神仙字,剑戟纵横望欲飞。
嵩山老友得新诗,作赋陆郎笔阵奇。
共叹辽东华表鹤,为怜海上采药时。
一心若个二人仁,五字华阳秘诰真。
无限卢生炊里劫,故园却忆梦中身。
云游天下挂诗飘,石上三生匪浪招。
无标赤松入万里,只应叶县问王乔。
六、麓台叠翠
麓台叠翠自然景观,位于县城东约35公里处,海拔1770米。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有述:“奇峰叠出,翠秀可爱。”古人题咏有:
麓台叠翠
清 王绶
豁天镂削碧层层,象外高浮自郁蒸。
岸帻对人风肃穆,空青泼地色鲜澄。
背联王屋趋汾渚,顶埒横参逼玉绳。
石室芝房归便好,满山苍翠策枯藤。
麓台山归
清 刘崡
拾得白云马上行,千山万壑向孤城。
归来夜半寒窗下,犹听松涛作雨声。
(待续)
注:“□ ”历史遗失文字
七、超峰晓月
超峰晓月 系自然景观,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超山峰顶。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记述:“峰顶嶙赠,月上如昼。”至今往观,仍名不虚传。古人题咏有:
超峰晓月
明 任良才
耸出千山接太空,山头初晓月溶溶。
晴岚蚤霁横青黛,湫沼洄潆映碧珑。
五月花残无湛露,三春松古有寒风。
幽人策杖登临日,天下奇观一望中。
八、婴溪晚照
婴溪晚照 位于县城东17公里南依涧乡婴溪村。距村三教寺东北约百米,有一高大的的砖石古桥直跨东西山腰,婴涧河水横贯桥下。桥体照实,桥面平坦。古井、凉亭、老树点缀桥头。每夕阳西坠之际,青蒲壁间,山崖宅墙,尽有霞光映红,艳丽夺目,一派非凡景象。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中记载:“红轮西坠,涧中犹有光映。”因近年河水流量渐减,反射面略逊于早年。古人题咏有:
婴溪晚照
清 王绶
崦曦激射水光燃,川聚奇观幻远天。
碧涧红霞浑不辨,青蒲白石亦争妍。
修冈牧*驱归犊,野寺风铃答暮蝉。
更爱灌侯遗庙古,蒙山默默夕曛前。
九、源池泉涌
源池泉涌 指县城东南7.5公里岳壁乡西源祠村东沟之泉水。古人视为神水,建源神庙,并筑“神池”。池水源流不断,清撤见底。宜人胜景,闻名遐迩。本世纪50年代兴修水利,因在西源祠村北之梁村开凿深层井,挖截流沟,地下水流向改变,泉水骤减,几近枯竭。古人题咏有:
源池泉涌
清 王绶
经不住讶天工,郁气山川泄此中。
暗浸海波源自远,全浮地轴脉能通。
鸥猜孤影徐徐下,日射重轮晃晃同。
鉴我须眉尤古澹,新沙堤柳共春风。
十、于仙药迹
于仙药迹 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古有于仙修道超山,浚池引泉制药,病者饮之即瘥,水味如橘。”现超山百福寺内清泉依旧,水味仍佳,唯心史观于仙灵药无法寻觅,于仙其人难得其详。古人题咏有:
于仙药迹
清 王绶
山通百谷花草香,采掇应存辟谷方。
枣安生携海国,丹砂葛令贮穷荒。
纡鸟道悬飞迹,钩注龙潭秘灶房。
可许疲癃回大药,不遗名字祝琴堂。
十一、凤鸟栖台
凤鸟栖台 原址位于县城内西大街西段路南,今物资总公司院内。相传金代曾有凤凰栖其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砖砌重台,上建攒尖顶六角亭,并围墙筑房,植梧桐数十株。清光绪年(1876)重修。本世纪60年代初毁亭拆台。城内“凤凰台底街”,即由引得名。古人题咏有:
凤凰台
清 雷河清
凤鸟云仪处,岿然见古台。
苍茫侵碧落,突兀傍城隅。
羽忆当年集,桐传旧尹栽。
文明今有象,翘望九苞来。
十二、市楼金井
市楼金井 城内南大街建有市楼,跨街而立,雄踞全城中心。楼南东侧有井,水色如金,故名金井联称市楼,雅名金井楼。
市楼金井
清 王绶
沉火举异难同,潜蓄金波养不穷。
官舍移阑思甄济,故墙无恙号韩公。
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雄。
向景阳陈琐事,仲宣宅在万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