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书院虽然地处偏僻的山谷之中,但因它座落在晋中盆地通往上党盆地的咽喉之路上,因此过往的名人骚客多驻足书院,据民间传说与考证,王维、李商隐、赵匡胤、赵普、于谦、傅山等历史名人都到过龙吟书院,或打尖,或吟咏,或题字,或游玩……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永济市蒲州镇),开元十年(722年)王维高中进士,喜庆之余,念及祖荫,决定返乡祭祖。王维从河东出发,取道千里径,从霍州入灵石境,从灵石县的韩家洼下山,过了天河后,天已近黄昏,于是投宿东许村。在东许村听说石膏山美景近在咫尺,于是酷爱山水田园的王维决定绕道前二沟村,游览石膏山。第二天,王维在农夫的陪同下,在石膏山上整整游玩了一天,下山后,王维在古道书院住了一宿,书院山长用石膏山的山珍野味招待了这位新科进士。第二天,王维道别了山长,踏上了前往故乡的路。 

唐大和年间,时在太原幕府做巡官的李商隐,回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探亲,从太原到怀州,灵石境内的冷泉关为必由之地,灵沁古道为必由之路,因此,他第一天住在了冷泉驿,在冷泉驿写下了《寒食行次冷泉驿》五言律诗一首:“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哪堪禁火赊!”第二天住在了古道书院。李商隐看到这小小的书院,座落在幽谷清流边,青山茂林间,屋舍俨然,书声琅琅,真是个远离尘俗的好境界,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内容为“古道书院师古道,膏山胜景遍膏山”的一副楹联。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时任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即宋太祖)率军在石膏山下的棋盘沟休整。一天下午,赵匡胤与谋士赵普下了几盘棋后,便同赵普信步来到古道书院,同书院山长聊天,闲谈中,赵匡胤问及书院名称的来历,山长说:“书院因座落在灵沁古道上,加之有‘师古代圣人之道’的寓意,故名。”赵匡胤随即说道:“古道虽可循,岂若今世人!”对于赵匡胤问鼎后周的雄图,赵普早已心知肚明,于是赵普说:“不若改为‘龙吟书院’。”赵匡胤当即表示赞许。从此,“古道书院”便更名为“龙吟书院”,随之,龙吟书院所在的这条狭谷也由“二沟”更名为“龙吟谷”。没过多久,赵匡胤从棋盘沟撤军,临走时,把他用过的棋子送给龙吟书院的山长留作纪念。 

明宣德六年(1431年)盛夏,时任河南、山西巡抚的于谦,因公务前往河南,过灵石韩信岭时,写下了一首《过韩侯祠》的七言律诗,内容为“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功成自合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汉帝规模应豁达,蒯生筹策岂忠良。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下了韩信岭后,经仁义镇,东折踏上灵沁古道,晚上投宿龙吟书院。一路上,于谦看到灵石南河一带的民风淳朴,民性敦实,又看到石膏山下沟谷曲折幽深,山林之间村落时隐时现,正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的意境。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傅山同儿子傅眉从南京北返,取道灵沁古道,先在石膏山上住了几日,游了后寨门,写了《义蜂》诗,传了傅山拳,并为海诵法师题写了“神佛非所愿岩畔白云时来绕,山林亦可取洞中清泉不染尘”和“山林埜趣”的联匾;下得山来,应龙吟书院山长的恳请,又挥毫写了“龙吟书院”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流利洒脱、刚劲无媚、深藏正气。写完后,傅山言道:“龙吟”二字正合时政,目下,大明皇上才是真龙天子,而圣上正在蒙难,故可云“龙吟”。 

时序到了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这年的十月,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从沁源大山里窜来一伙歹徒,硬逼着当时的书院山长交出宋朝开国皇上赠给书院的棋子,山长说:“那是好几百年前的事,书院不曾有棋子留传下来。”歹徒硬是不相信,把山长打得死去活来,又掘地三尺,到处寻找,最终无果而终,临走时将书院付之一炬,烧成废墟,只剩下建在高处的供奉孔子的三间小殿。从此,龙吟书院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辍业至今。


上一篇:【民间文学】平遥十二景诗文(晋中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