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龙江皮影戏(哈尔滨市)
2018-04-28 10:27
皮影戏原于西北地区,自清朝传入黑龙江后,成为黑龙江的一种民间艺术。皮影在黑龙江也称地影,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腔粗犷豪放,吸收东北民间小调,又具活泼、风趣的地方特色。黑龙江皮影戏的剧目种类很多,有现代戏、历史戏、神话戏、寓言戏、动物戏等等。
皮影人,是用经过特殊加工后的牛、马、驴皮雕刻而成的,再着色、上油、装订、上杆这样影人就作成了。
影窗,是用木方做成长宽比例为二比一的长方形木框、用白布包上绷紧、绷好的影窗固定在距地面高80公分的台板上,或办公桌上都可以。
影灯,过去是用豆油灯、煤油做为光源,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用日光灯做光源。吊在影窗的后上方。影人是在影灯的前面、影窗上表现,观众坐在影窗外面的观众席上观看皮影戏。
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流派之多堪称戏曲之最。有人把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南方省的皮影称南方皮影。华北、东北、西北、内蒙的皮影称北方皮影。北方皮影分布地域广阔、造型各异,又有人把北方皮影分为东路和西路皮影。华北的河北影、北京皮影、内蒙皮影、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皮影为东路皮影。陕西、山西、四川、甘肃、青海的皮影为西路皮影。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皮影这种传承千年的艺术格外脆弱。龙江皮影同我国其他“非遗”一样面临着艺人老化、市场萎缩及传承后继无人等危机。为了保护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近日,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为龙江皮影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此举能延续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
哈尔滨市儿童艺术剧院申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双城皮影的分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龙江皮影戏最辉煌的时期,只要有演出就会场场爆满,一出戏至少要演四五十场。当时龙江皮影戏凭借着独特的唱腔、活灵活现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皮影戏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成为全国皮影三大家之一(黑龙江、河北、湖南3个地区的皮影戏规模较大)。随着现代娱乐业的发展,这种产生于电影、电视艺术之前,堪称现代电影、电视、动漫艺术的始祖的独特舞台表演形式正逐步退出演出市场,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的龙江皮影戏,艺人年龄老化非常严重,传人多在70至80岁,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有的行当已断档,手工刀雕彩绘、传统的表演技艺、皮影传统唱腔均面临失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