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形成在唐代初期,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如皋古镇即“店家相连”、“富贵家相连”,其时经济繁荣,生活富裕,为盆景栽培提供了条件。宋时如皋私家园林增多,盆景栽培相应的发展,现存如皋人民公园内的一盆“蛟龙穿云”,是有“活文物”之称的古柏盆景,系北宋大儒著名教育家胡安定先生(993—1059)故里古柏园中的遗物,树龄已达900多年;一盆“灵山华盖”,为元代古柏盆景,迄今已有600多年;一盆“华盖麋鹿”,为明代古柏盆景。清代造园之风大盛,如皋城郊农村所产盆景已驰名大江南北。私家园林星罗棋布,以培植花木,剪扎盆景为业的花农遍布城郊,如皋盆景、苗木、花卉已大批销往扬州、上海、南通等地,南乡的顾家庄、王家巷、石桥头、安居庄的韩家花圃、南门外的仇家花园、朱家花园、城内的卞家花园等等,这些世代相传的花木大户,造就了一批制作盆景的能人高手,也正是这些技艺精湛的花匠艺人,秉承北宋胡安定先生《周易口义》阴阳五行的精义,蕴含于盆景造型之中,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如派盆景艺术。如皋盆景制作有文字记载始于宋。宋代词人王观称如皋盆景“奇容异色”,“盗天地之功”。清乾隆《如皋县志》载,明天启年间,县令李衷纯“相四境之宜,授民之艺,植卉木之方,凡诸救饥者,不时而足,凶岁多全活”。如皋花卉盆景“木之属”有松、柏、榆、黄等26种,“花之属”有牡丹、杜鹃、玉兰、芙蓉、山茶等43种。 
    在封建社会,花卉盆景多为官贾、殷户的观赏物。1952年统计,全县仅有少数私人留存的盆景2000余盆。1957年县人民公园和新建的12家苗圃开始发展盆景制作,全县拥有盆景1万余盆。1966年发展到3万余盆,但销售量较小。“文化大革命”中盆景艺术被作为“封资修”受到批判。1979年随着苗木的发展,如皋盆景艺术受到重视,盆景增至8万余盆。1985年达20万盆,有专业剪扎600多人。作为全国七大流派之一的如派盆景艺术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根植于江海大地,这一特色艺术分布于通州的石港、如东的掘港、岔河、最主要的集中地当属如派盆景的发源地如皋。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有着沙土、壤土、沙壤土“三天下,三色宝土”之说,特别是如皋市的南郊有“十里花市”、“花木大世界”、“绿园”、“顾庄盆景园”、“大寿星园”等大型花木盆景市场及景观,大明河、龙游河环绕、二0四国道、如港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国内规模较大的花木经销、绿化造园的基地,是中国著名的花木之乡。

主要内容与艺术特征

如派盆景艺术,被全国盆景协会于1983年考订为全国盆景艺术七大流派之一。如派盆景以蟠扎为主,根据盆景制作者的理念选用丰满的树材,用棕丝对其主杆和分枝进行蟠扎,辅之以修剪,称为“扎景”,因树造型。有一弯半、两弯半、三弯半3种,以两弯半为主,正宗的如派盆景俗称两弯半。主杆经过长时间的“技压”造成“S”式,左面三片,右面三片,背面三片,互生有致,无胸片,清楚的脉落突显出主弯“S”;顶片蟠扎成圆顶,谓之为“云头”,根颈悬爪,就像雨水冲刷后的留下的痕迹,谓之“雨足”,造就成如派盆景 “寸折寸弯鸡爪翅,云头雨足美人腰”,风、雨、雪、露,四体意境皆备的鲜明特色。

蟠扎使用的棕丝经过选棕、抽丝、浸泡、制绳等工序,丝如细枝,与树混为一色。棕路运用灵活巧妙。棕法有抱、扬、撇、拌、掏、躺、竖、底、仰、挥、吊、平、套、勾、带、悬、侧、连、靠、缝,并有“三三月景”的特技法,即树高尺余、干径3寸可与苗高3寸的植株扎成姿态同形的盆景。树木取材丰富,常见有松、柏、榆、梅、榉、朴、六月雪、小叶黄杨、雀舌、虎刺等。尤以雀舌、罗汉松最具特色,树顶扎成半圈形式扇形,主干“两弯半”成“S”形向前倾斜,称之为“刘海式”、“如意式”左右枝片长短参差适宜,错落有致,成“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势,全树形态意状如狮,故雅称“狮式盆景”。

如派盆景在制作方式上很是讲究,有“弯里不出片,出片不一线”的说法,即在主杆S的内弯不得安排枝片,所有的枝片特别是两旁的出片不可以放置在同一直线上,包括上下一线,这既是审美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植物生理的需要,能够让每个枝片都能不间断的进行光合作用。还有“底弯大于上弯,里弯大于外弯”,即内松外紧的做法。一盆好的如派盆景是由无数个大小S弯组成的,脉络分明,错落有致,看上去非常严谨,颇具凝聚力,有“一盆一天地”的感觉。形成其树势特点左倚右倾,顶部端正,枝干古雅,体形挺秀,云片丰满,叶密色浓,阴片平伸,阳片略带下垂,背片衬托。树势回旋前倾,有左蟠右展,多姿多彩,气魄雄伟,层次分明的特点。

另外,如派盆景的陈设也很讲究,传统如派盆景必须成对成组出现。多用于家庭堂前陈设,其陈设方式独特,国内绝无仅有。有文树和武树之分:直杆的称文树,意为高风亮节,两弯半的称武树,放于文树两侧,像两尊狮子,意为事事如意。此为一文两武的组合放置;还有一文四武的放置,谓之文武之道,张弛有节。都是成奇数摆放。一般以3、5、7、9不同奇数组合陈设,中间为“文树”,两边分别为两弯半的“武树”,互成一对。“文树”是以幽远简淡为宗制作而成。其造型独特,除刘海顶外,主干挺直前有1—3个小顶,称为“怀中抱子”或“带子上朝”。层次分明,意境深邃,有“文站武飘”之说。“文树”居中犹显雍容华贵,两边的“武树”两弯半似若伴臣,又如侍女、宾客。当今盆景界流行的直杆式文人木的艺术形式就是从如派盆景的“文树”演化而来的。这种以组合形式的盆景放置法只有如派盆景,他派皆无,这种盆景的组合放置,亦开现代盆景的“主题盆景组合”的先河。难怪宋代词人王观对如皋盆景写下“寄容异色”、“盗大地之妙”的赞誉之句。如皋盆景正是凭籍其工艺之成熟、章法之严谨、程式之规范、造型手法之独特,故而在中国盆景艺苑中占有重要一席。

上一篇:【民间文学】吴道子传说(许昌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宣纸帘制作技艺(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