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美术】面人(北京面人郎)(国家级)传承人:郎志丽
2017-04-07 19:09
郎志丽,女,满族,1942年出生,工艺美术家,是著名的面塑艺术家。现任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工艺美术师。在面塑艺术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大的特点是小巧、细腻。
在拳头大的葫芦里(10厘米高)装下一百零八将,半个葫芦里装54个,这是她的得意之作。葫芦里每个人物仅2厘米高,穿着古装,戴着头饰,拿着兵器,黑白眼珠分明,人物造型各异,人物的神态还互相呼应着。创作有《关公》、《七仙女》、《百子图》、《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红楼梦》人物等作品。她大胆采用新材料同面塑工艺相结合,拍摄了科教片《菌蘑》、《心脏主动脉》等。以微型面塑核桃人创作了《十八罗汉》、《十二花神》、《福禄寿之星》、《秋翁遇仙》。其作品参加世界少儿作品展并获奖。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1998年被中国国际名人协会授予荣誉证书,1999年其论文《论面塑艺术的创新》经世界学术贡献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获论文金奖。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面塑”俗称面人或江米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的“俑”和汉朝“傀儡”,清朝的《扬州画舫录》等古籍上均有记载,在我国民间城乡广为流传。北京“面人郎”郎绍安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面塑大师,北京郎派面塑艺术的创始人,满族镶红旗钮钴禄氏后裔。解放后多次代表中国到国外进行艺术表演,被国外友人惊呼为“上帝之手”。
郎氏面塑充分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对细节不厌其烦地勾勒,制做一丝不苟,细致入微,武将头盔上的花纹,衣服褶皱的颜色,旗子上的字迹图案,人物的眼睫毛、双眼皮、头饰发髻,无一不体现制做的精良,而且都是一次成型,制做之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