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张琴音,女,壮族,1933年生,广西德保县人。她擅长南路壮剧的传统唱腔及文戏的表演,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二级演员。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张琴音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1950年以前,张琴音跟着南路壮剧艺人赵孟伯、林忠学等学习唱腔表演。1951年作为德保县安东街业余壮剧队建队人之一和主要演员,饰演的代表剧目有《王贵与李香香》。1955年,在壮剧团队创作的壮族民间神话《宝葫芦》中饰演主角,入选“第一届全国业余戏曲观摩展演”并获优秀演出奖,周恩来、张云逸大将等领导人都观摩了演出。《宝葫芦》首次进京参演成功是壮剧发展的里程碑,新中国赋予“壮剧”正式名称及其在国家戏曲舞台上重要地位,意义非凡,影响巨大。1956年,张琴音与林、黄两位恩师等人在马隘戏和汉隆戏的基础上融合了提线木偶戏的音乐,形成了南路壮剧的新模式,在德保县壮剧团中出任副团长兼任主要演员。1959年到广西文艺干校进修,在百色右江壮剧团中任副团长和主要演员,主演《红铜鼓》等剧目。1962年参加了由中央举办的戏曲培训班,同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1965年,剧团迁至南宁,成立了广西壮剧团,张琴音任骨干兼主要演员。这期间她参与艺术创新,除用壮族方言演出外,还创造出用广西官话桂柳方言演出的壮剧,向壮语以外地域交流推广,期间主演的《刘三姐》、《水轮泵之歌》等剧目深受好评。1971年到广西艺术学院进修声乐,师从音乐家甘宗容老师。1978年,被派到长沙进行教学培训,此后主要从事与舞台教学相关的工作。1984年平反后,张琴音恢复相关待遇。1988年退休后,她仍旧满怀热心的投身壮剧传承的事业中,继续培养壮剧演员。
  张琴音师承南路壮剧民间著名艺术大师赵孟伯、黄登炜学习唱腔表演。赵孟伯、黄登炜两位艺术大师将马隘戏、汉隆戏和提线木偶戏音乐相结合,拓展了南路壮剧的唱腔和曲牌,构形成新的音形制体系。张琴音很好地继承了两位大师的艺术特点,将南路壮剧演绎得深入人心。她作为跨行当的“全行当”旦角演员,声音明亮,甘甜婉转,戏路宽广,独具风格,擅长演唱南路壮剧高腔及其它传统唱腔。她的唱腔声线干净、旋律感强、充满激情,善于以唱腔刻画人物,独创缀以装饰音完美壮剧唱腔,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下给人以美的享受。她在南路壮剧的传承中注重吸收新的元素,结合北路壮剧的联曲体创新了壮剧唱腔,丰富了壮剧旦角唱腔的表现形式,在南北路壮剧合流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张琴音广泛吸纳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与彩调、昆剧、邕剧、桂剧相融合。她兼收并蓄,极富包容性,将南路壮剧从民间小戏发展成大壮剧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张琴音善于捕捉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唱段手段及形体造型塑造人物。
  1951年,张琴音主演的《王贵与李香香》、《梁祝》、《宝葫芦》、《白蛇传》、《捡猪菜》、《红铜鼓》等剧目中,《宝葫芦》被誉为“壮剧首次走向全国的划时代作品”。1960年后,张琴音先后主演了壮剧《刘三姐》、《水轮泵之歌》、《李双双》、《洪湖赤卫队》、《天仙配》、《哑女告状》、《玫瑰花》、《赤叶河》等20多部剧目,其中《水轮泵之歌》为壮剧创作作品中的现代戏经典之作。
张琴音怀着对壮剧的无限热爱,孜孜不倦给年轻人亲传技艺,广西壮剧团的八批学员均由张琴音执教,培训内容包括戏曲基本功、壮剧唱腔、壮剧小戏等。她先后培养出农济民(广西壮剧团老艺人、自治区级壮剧代表性传承人)、林佩燕(广西壮剧团一级演员)、黄云龙(原广西壮剧团演员)、张永兰(广西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何一文(广西壮剧团一级演员) 、唐红友(广西壮剧团一级演员)等一批知名壮剧演员。

20161103165103_71923.jpg

20161103165140_25597.jpg

20161103165214_11815.jpg

上一篇:【湖南·传统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龙米谷

下一篇:【江苏·传统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许建平